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2)
时间:2019-03-24 17:57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具体来讲,就是居民通过微信、小程序、电话一键预约上门回收干垃圾,实名制回收员现场称重、贴溯源二维码,并给予居民每公斤干垃圾8毛钱的环保金奖励。”徐源鸿说,对于湿垃圾,则鼓励居民主动到交投点来投递,并给予环保积分奖励。环保金可以在小区的超市、菜店以及“爱分类”自己的网上商城使用。在整个垃圾分类的过程中,通过专业运输和智能物流,居民全程看不到垃圾。 由于有溯源二维码,若是居民的分类不够精确,误将湿垃圾放到干垃圾回收袋,“爱分类”也会不留情面地扣除环保金。“当然,我们会和居民进行沟通,多数时候的确是大意了,一般有了一次回收不合格的情况就不会再出现下一次。”甚至有居民不小心将不该扔的物品扔了,也能通过溯源二维码迅速找回。 如今,在昌平区城北街道引入“爱分类”的试点小区中,出色的成绩单显示:东关南里小区自从开展湿垃圾定点交投一年、小件干垃圾免费上门回收半年以来,垃圾整体减量40%,资源利用率由40%增长到95%,使用“爱分类”的居民垃圾投放准确率为95%,城市垃圾精细化管理支出节省30%。 国务院出台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2020年底,实施强制分类的重点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显然,东关南里小区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 “家里有很多孩子的旧玩具、书籍、旧衣物,我都预约了上门回收。既环保,也让我得到了相应的物质激励。现在连我三岁多的女儿都知道什么垃圾可以回收,什么不可以了。”小区里一位妈妈这样说道。 不管城市发展到什么程度,废品回收功能都是必需的 少有人知,早在1957年,《北京日报》就曾提出了“垃圾分类”的概念,并介绍那时的北京人会把牙膏皮、橘子皮、碎玻璃、旧报纸等分门别类送到国营废品站卖钱,甚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 如今,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垃圾分类工作被北京市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要求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 徐源鸿表示,垃圾分类不仅仅需要分类投放,还需要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如今,“爱分类”将从居民家回收的干垃圾先由回收员用三轮车运输至小区服务站,下班后用封闭式货车运送到分拣中心,从回收员到车辆,建立完整的GPS定位系统,形成一条装满“电子眼”的垃圾分类“隐形高速公路”。 “当年东小口废品回收市场被取缔时,我绝对支持,因为谁也不愿看到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丛生的废品市场。”徐源鸿说,“不过,不管城市发展到什么程度,废品回收功能都是必需的,所以我们重新设计了一个绿色、规范、科学的分拣中心。”与当年的东小口废品市场不同,“爱分类”的封闭式分拣中心干净明亮,拥有全品类的后端加工处理能力,并建成了废纸、废塑料、废金属、低负值资源、废家电5大专业化分拣车间。将干垃圾回收到分拣中心后,专业人员会将干垃圾回收袋里的废塑料、纺织品、纸类、金属、玻璃、有害垃圾进行分类,并打包送至相关利废企业,资源化利用率可以达到90%以上。 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徐源鸿还打造了一整套垃圾分类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针对居民回收情况、物流运输情况、分拣中心情况、再生资源交易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积攒大量的垃圾分类大数据。打开平台,就可以看到实时变化的垃圾累计减量、居民活跃度、再生资源交易数据、便利店交易量等。政府也可以通过管控平台对垃圾分类信息、垃圾清运信息、垃圾处置信息了如指掌。 “如今,在国家政策刺激下,垃圾分类也逐渐成为风尚。这对我们激励很大。”徐源鸿说。今年上半年,“爱分类”将向昌平区城北街道、城南街道共计173个小区、近10万户家庭进行推广,预计生活垃圾总体减量率能够达到30%以上,资源利用率达到95%以上,徐源鸿也越来越有干劲儿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