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2.7亿与口碑2.6分:《地球最后的夜晚》哪错了?(2)
时间:2019-01-04 15:14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一吻跨年”在抖音上相当火爆,也将这一口号下沉到更广泛的人群。在猫眼“想看用户画像”中,有将近一半的观众来自三、四线城市。 但是,在抖音上观众关注更多的是仪式感的营造,并不是电影的内容。电影评分的疯狂下跌,也正是这种落差的表现。 有人指责观众看电影盲目跟风,不提前了解内容只想要气氛,也有人表示不论哪类人群都有看好电影的需求,电影本就应该先讲好一个故事:“小镇青年就活该看不懂文艺片吗?” “忍受寒风,牺牲睡眠,赶集式的在跨年这个节点观赏一部对他们来说莫名其妙的电影,他们花了钱,耗费了精力,看了一部烂电影,还被人侮辱说是审美低下。”豆瓣一位网友评论说。 在网络上,观众对欣赏口味的相互批评也远远多于电影本身的讨论。 来源:网友评论截图 “安利”越多,“反噬”更强烈? 回顾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逐渐崛起,很多低成本、新导演的国产影片得到了市场和观众肯定,其中映前宣传是一个重要的主因。 从2011年票房黑马《失恋33天》开始,口碑营销开始受到关注,彼时很多人选择去看这部小成本电影,都是受到了周围人的“安利”。 来源:猫眼研究院《2018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地球最后的夜晚》掌握了最佳的跨年时机,在票房收割方面相当成功,也似乎为打开大众与文艺片的隔阂做出了一些尝试,但这种自损口碑的营销手段,对文艺片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我觉得应该期待下周的一部……” “不不,你可要谨慎‘安利’啊,《地球》就是听你说好才去的,我再也不信了。” 看完电影,小秦在微信和朋友聊天时感叹道。她表示,以后再看到这类宣传就要持怀疑态度了。而在连续三天关于《地球》的口碑发酵中,也屡屡能看到一些观众对今后电影宣传的失落。 导演毕赣在回应争议时表示,自己只是拍电影的,不知道观众想看什么,也不会刻意迎合观众,他只想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拍出来。 这也是艺术片与观众之间天然的距离感。国产文艺片的受众范围本身相对较小,这种营销看似吸睛,却可能把观众群推向更远的地方。如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在一次对谈中所说,“我们要小心这样捧杀了他。” 今后,这样的宣传手段会不会更多?它给国产电影带来的影响是正面多还是负面多?还需要留待市场和观众的进一步检验。(任思雨) (责编:郭宇、关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