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天生强大,只是天生要强”(2)
时间:2019-06-15 08:05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那些前所未闻的成果往往从看似不可能的奇思妙想中肇始。苏霍伊设计局创新活力为何源源不断?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是他们成功的密码。 上世纪60年代初,苏联空军急需一款能够缩短起落距离的战机。收到军方要求后,苏霍伊很快出台设计方案:使用可变翼技术,让机翼能够调整后掠角以提高起飞的升力。 这是一项颇具创新难度的技术。机翼结构强度要求能否达到?后掠角和战机飞行状态怎么匹配?复杂的电子控制系统能否实现?……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苏霍伊突然冒出一个大胆想法:能否把一半的翼展做成变后掠翼? 兴奋不已的苏霍伊立刻和团队展开研究,他们比对各种设计参数后发现,如果按照这种设计,再由飞行员根据飞行状态调整后掠角,将最大限度简化技术难题。 难题迎刃而解。苏-17的样机生产出来后,试飞结果证明,这个堪称史上“半吊子”的变后掠翼,不仅起到了改善战机起落和中低速性能的作用,还极大地保留了苏-7的生产线,得到军方的高度认可。 很多时候,看似不可思议的想法,却能另辟蹊径解决问题。面对米高扬设计局、卡莫夫设计局等强劲对手,“起跑”并不顺利的苏霍伊设计局对“奇思妙想”来者不拒,格外呵护科研一线的创新火花。 同样的故事也曾发生在T-4轰炸机的研制上。在设计T-4轰炸机时,苏联空军对战机提出了3倍音速、30000米升限的要求。为了达到军方要求,实现性能上的突破,苏霍伊采用全新的设计——无尾三角翼和鸭式前翼、钛合金和不锈钢构造的机身、可下垂的机头。当时,他们不可思议的想法引来不少非议,美国人声称,这架飞机的“风险系数接近100%”,苏霍伊的“入门师傅”图波列夫甚至断言,“苏霍伊绝不可能研制成功这样一架飞机。” 大家都觉得“异想天开”的设计,苏霍伊却选择了坚持。T-4轰炸机定型后,具有了当时航空界最大发动机推力和最先进的电传操作系统。在试飞中,T-4轰炸机表现出强悍的技术战术性能。事实再次证明,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想法,有时往往能够突破瓶颈、解决问题。 “每一朵创新的‘火花’都要小心呵护。”这种意识,一直渗透在苏霍伊设计局的方方面面。美军刚开始研制A系列攻击机,设计局里的年轻人就立即跟踪美军的进展并自发组织研究。在时任负责人帕威尔的鼓励下,他们很快拿出了多种设计方案,其中不乏大胆的创新。帕威尔不但没有将其拒之门外,反而亲自为他们向军方申请立项。 古人发明火箭、莱特兄弟造飞机,在当时看来是很可笑,如今却已成为现实。科技创新发展,往往都是真理和谬误交织的过程,如果失去了想象力,创新无从谈起。正是苏霍伊设计局对奇思妙想这种宽容与鼓励的态度,才最大程度释放了创新的能量,也让它收获了一件件在军火圈“走红”的热销产品。 打造产品“爆点”,就是要不断超出客户的预期值 安全可靠、皮实耐用、故障率少……提到俄罗斯战机,很多人都会赞不绝口。作为俄罗斯航空领域的“带头人”,苏霍伊设计局始终把“质量至上”作为企业的追求。 1973年,苏霍伊设计局开始着手设计一款以美军F-15为假想敌的战机。经过8年研发,代号T-10的样机顺利通过了苏联空军的鉴定。 然而,就在战机预生产型号开始制造时,项目总师西蒙诺夫在对试飞数据的分析中,得出了样机存在本质缺陷的惊人结论。确认无误后,西蒙诺夫当即下令放弃当前设计,“另起炉灶”。 按理说,“客户就是上帝”,既然已经得到了军方的认可,设计局没必要再投入研发经费“瞎折腾”。当得知西蒙诺夫准备从头再来的消息,当时的航空工业部领导更是带头反对。大家心里都清楚,西蒙诺夫的这一决定不仅意味着8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而且后续研发战机的时间会更为紧迫。 说服军方之后,研发团队铆足了劲,下定决心要将战机的性能打造到极致。在研发过程中,光战机机翼形状就测试了20多个方案;在试飞高峰期,超过10架飞机参与各类试验。最终设计出来的机型,正是如今大名鼎鼎的苏-27。 不久后,苏-27一战成名。1987年9月的巴伦支海上空,挪威空军一架P-3B反潜巡逻机突然出现,明目张胆地在苏联沿海执行侦察任务。苏联警戒雷达发现目标后,一架苏-27迅速升空拦截。面对近在咫尺的苏联战机,巡逻机迫于压力减速示意,再三表明自己即将离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一位团参谋长的高原月总结
- 下一篇:“忍痛割爱”的转岗成就修理大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