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援建178個項目“江蘇引擎”助力拉薩摘掉貧困帽(2)
时间:2019-06-18 00:03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高三(3)班的教室裡,來自泰州興化的援藏教師吳玲正在給學生們上英語課。她的丈夫湯恆躍是江蘇首批援藏教師,來探親時,吳玲也愛上了這裡,2015年毅然和丈夫一起參加援藏。兩年期滿后,他們沒有回家,學生們期盼的眼神讓夫妻倆選擇繼續留下來。由於高考成績優異,吳玲帶完了一屆,學校又安排她再帶一屆高三。 3年來,江蘇先后選派160余名教師進藏工作,對口支援7所學校,實現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學段、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完整類型的全覆蓋。高品質建設拉薩市江蘇實驗幼兒園,探索開創“6+1”組團式職業教育援藏模式,形成了“讓雪域雛鷹飛得更高更遠”的金字品牌。 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工作期滿,援藏干部及教育、醫療等人才回去了怎麼辦?這是援藏工作中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以前常常會有‘人走了,技術也走了’的情況。”來自泰州的援藏醫生孫瑞芳今年4月剛進藏,在曲水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工作。江蘇援藏投資2800萬元,對這家醫院實施了提升改造工程,新建急救樓、醫技樓﹔新添大型CT、腹腔鏡、腸鏡等設備。硬件改善了,但最緊缺的還是人才。就拿婦產科來說,除了孫瑞芳,沒人能獨立做手術。“江蘇醫生一走,剖腹產以及一些婦科常見病的手術就停了。”這讓她很著急。 現在,孫瑞芳正在抓緊“傳幫帶”,計劃在自己援藏期間,把科室裡的兩名本地醫生帶出來,目前有一名醫生已經能在她的指導下開展部分手術,“我們的目標是,人走了,技術得留下。” 拉薩江蘇實驗中學的生物老師旦增多吉是本地的藏族老師。據他回憶,2014年剛工作時,整個拉薩沒有一所學校有生物實驗課。“我們從江蘇援藏教師那裡學到了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課堂模式。”每年暑假,學校還會組織一批本地教師到江蘇進修。 曲水縣四季吉祥村的第一書記索朗央吉也告訴記者,她曾多次去江蘇學習,蘇州、無錫、泰州等地跑了個遍,帶回來的“江蘇模式”增強了自身“造血”功能。 江蘇援藏指揮部有關人士介紹,與以往相比,第八批援藏工作中人才智力援藏達到了新高度,3年來累計投入人才智力援助3000萬元,實施赴蘇集中培訓和挂職鍛煉103批次、1846人次,實現了經濟援助與智力援助相結合、輸血與造血並重、硬件與軟件同步提升,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本地高素養人才隊伍。(孫蘭蘭) (責編:黃竹岩、張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