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广东桥塌两车落水 失联者住院的母亲还在打他电话(2)

  直到6月15日17时许,在距左岸150米、桥梁下游水域120米处发现第一辆落水车辆,也就是卢勇的车,呈90度侧卧,位于水深约10米位置。6月16日下午,该车辆被打捞上岸。

  河源海事局消息称,19时许,蛙人在桥下游25米左右,垮塌桥墩以北22米处发现第二辆落水车辆,其水深约8米。6月16日晚,南海救助局潜水救助队队长叶惠光介绍,第二辆车基本呈正面停在河床下,泥沙陷至轮胎位置,玻璃破碎。潜水员已将吊带固定在车体上,受到夜间不利因素制约,计划在6月17日进行打捞,因水下浑浊,暂未发现失联人员。

蛙人跳入水中,对可疑点进行摸排。 河源海事局供图

蛙人跳入水中,对可疑点进行摸排。 河源海事局供图

  事发大桥多次维修 河道曾有“偷砂”现象

  公开资料显示,该座大桥为“空腹式拱桥”,竣工于1972年,桥龄47年,桥面高度超过10米,今年1月刚检修过桥体结构。

  据《河源日报》报道,2007年,经检测,东江大桥中间一处桥拱圈出现几处小裂缝,西侧桥台出现轻微错位现象。为了确保行人和行车安全,相关部门自2008年起对该桥实施限行措施。

  2009年《河源日报》报道称,近年来,超载车辆频繁行驶,致使东江大桥桥面凹凸不平,局部甚至出现下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车和行人安全。为此,市区公路局于2009年12月1日起,对东江大桥进行桥面沥青改造、破损桥栏维修以及上下桥楼梯加固。施工期间,大桥实行全封闭管理。

  2011年10月的《河源日报》报道又称,由于在东江大桥的限行措施中,中型以上的车辆禁止通行,给周围群众出行带来了不便。市政府顺应民意,决定重新对限行措施作出调整,以满足周边群众的出行需要:“我市公路部门还特地从省公路部门请来了桥梁专家和大型的桥梁检测车,对此桥进行质量检测,确保万无一失。”

  另据界面2015年11月30日报道,受历史条件所限,东江大桥设计荷载较低。近年来,随着河源市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交通量逐年增大,造成桥面上的沥青路面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2015年11月28日,紫金大桥正式开始维修。

坍塌后的河源东江大桥(紫金桥)中部一个破损的桥墩露出水面。

坍塌后的河源东江大桥(紫金桥)中部一个破损的桥墩露出水面。

  此次事故发生后,有网友质疑与桥梁下游曾长期存在的非法采砂有关:“长期非法抽砂是否会掏空桥墩下游的河砂导致潜伏性移位,值得调查深究。”

  新京报记者检索发现,事发大桥的河道,确曾多次被曝光存在非法采砂的问题。2009年《河源晚报》报道,整个源城区境内的东江河道上,共有10个非法砂场,囤有36000多立方米河砂。“偷砂”最严重的时候,有20 多艘采砂船在这段河道上作业。

  前述报道称,对此有水利专家分析,过度采砂改变了水文情势,恶化了河势。不仅会加大局部地区防洪压力,危害河堤等水利工程,还会影响供水安全,破坏桥梁、过江管线等涉水建筑物,并且容易诱发环境及水生态灾害。

  专家:事故或因拱圈强度不足

  6月16日,一位长期从事桥梁倒塌事故分析的桥梁业内资深专家向新京报记者分析了此次事故。

  他介绍,分析现场视频后可初步判断,事故原因可能是中间一个拱脚混凝土(即拱圈与桥墩连接处)受到了损坏,导致拱圈强度不足而垮塌,并引起连锁反应,酿成事故。

  这位专家分析,东江大桥已建成47年,年代较久,建造年代早、设计等级较低、施工条件较差,拱脚混凝土更可能出现问题:“事故应该和拱圈长期积累存在的损伤有关。但这只是通过视频初步判断,我们没去现场,不掌握现场的情况。”

  这位专家表示,目测东江大桥的拱圈,属于箱型板拱,即拱圈是空心的,也非整体性建造,承压能力较低:“这种桥体结构整体性较差,近年来就不怎么使用了。以现在的技术,也没有必要使用。”

  另外,此类拱桥的拱脚混凝土受损时较难发现,垮塌前几乎没有征兆,且垮塌速度快:“桥梁的整体降温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温度突然下降,会导致拱圈混凝土压力显著增加。”

  河源市近期连日降雨,有观点认为倒塌事故与此有关。但上述专家分析,东江大桥在垮塌时,没有出现相邻两跨同时垮塌的情况,因此大致可排除基础受水流冲刷后,引起单向墩偏位的可能——也就是说,应该与连日雨天没有关系。“但由于降雨导致桥墩基础冲刷、引起桥墩的小变形也不能完全排除。目前,视频里只能看到较大的变形。”

  专家表示,东江大桥的主要受力结构是拱圈,而桥面维修造成拱圈受损的概率很低。但如果拱圈出现裂缝,确有可能破坏大桥的受力结构。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