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地中海贫血“魔咒”(2)
时间:2019-06-21 20:04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冯晓勤说,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地贫患儿得到规范化治疗。“多年前,患儿进到诊室,‘地贫貌’非常明显。现在,很多孩子看不出‘地贫貌’,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生活、学习。” 冯晓勤透露,目前国外已经有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临床研究成功,中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或将有新的治疗方法。 建立综合防控体系 “有效预防地贫,健康教育先行。”冯晓勤说,“一方面,应重视发挥婚检的作用;另一方面,基层医生的地贫防治意识和知识也有待提高。” 冯晓勤说,现实中,公众对地贫仍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夫妻双方都是地贫基因携带者就不能生孩子,有的导致家庭破裂。实际上,只要在孕前做好遗传咨询,怀孕后按照专业医生的建议尽早进行产前诊断,或者选择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便能实现孕育健康宝宝的愿望。 “应针对目标人群精准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提高其接受优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依从性,促进防治措施有效落实。”冯晓勤说。 有业内人士建议,对高危孕产妇人群,国家应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实行免费的地贫项目孕检、和产前筛查,从源头上杜绝地贫儿出生。 冯晓勤建议,加大对地贫防治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知识普及的资金投入,建立一体化的地贫防控体系。切实加强地贫防治人才队伍建设,如对婚检、产检医师进行地贫知识培训,组织地贫防治专业技术骨干进行分级培训和进修。 地贫在治疗上的难题也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目前,由于大医院场地紧张,而移植仓所占面积较大,移植仓位普遍不足,不少地贫患儿即便找到合适的配型,也面临“入仓难”的问题。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保健局局长马文峰坦言,该省地贫干细胞移植治疗能力在国内领先,但移植仓位紧张,有的患者要排队两年以上。接下来,该省将投入5.23亿元,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建设儿童大楼,并新建一批地贫仓,进一步提高地贫干细胞移植的能力和水平。 “地贫患儿还面临输血难题,部分血站要求地贫患儿的血红蛋白低于60克/升才能输血。血液紧张时,甚至要求低至40克/升~50克/升。而地贫患者是治疗用血,非急救用血,因此不应将地贫输血跟急救用血的标准挂钩,建议将地贫患者的输血标准提至血红蛋白80克/升。”何淑娟说,“患儿若长期低量输血,无法保障正常的生长发育、工作、学习和生活。” “地贫患者由于外貌特殊,且不能从事过重工作,就业非常困难。”何淑娟建议,将地贫患者纳入助残范畴,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多自食其力、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链接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又称海洋性贫血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所致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该病是全球分布最广、累及人群最多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也是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和出生人口素质的地方高发出生缺陷疾病。 地贫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溶血性贫血。发病具有明显的种族特征及地域差异,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临床分类复杂,治疗方法及预后也不尽相同。根据珠蛋白基因缺陷的类型不同,地贫主要分成α地贫和β地贫。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地贫又可分为静止型、轻型、中间型和重型。 静止型α地贫、轻型α地贫和轻型β地贫患者统称为地贫基因携带者,生长发育、智力和寿命基本不受影响。静止型或轻型地贫无贫血或仅有轻度贫血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无需特殊治疗。中间型地贫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贫血程度不一,多表现为中度贫血、疲乏无力、肝脾轻度或中度肿大、可有黄疸及不同程度骨骼改变,重者需要定期输血和排铁治疗。重型地贫包括重型α地贫和重型β地贫,重型α地贫胎儿重度贫血、全身水肿、肝脾肿大,常于孕晚期胎死宫内或出生后数小时内死亡;重型β地贫通常在出生后3个月~6个月开始出现症状,多表现为重度贫血、面色苍白、肝脾肿大、黄疸、发育不良,如不进行规范性输血和排铁治疗,多在未成年前死亡。(摘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地中海贫血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识要点》)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辛辣食物摄入增加肥胖风险
- 下一篇:缓解落枕的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