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信用卡红利还能吃多久?(3)

  2003-2007年,是中国信用卡产业的第一个高峰。以招行为例,四年时间里,年发卡量实现从60万到千万的跨越,增长近16倍,到2017年末,累计发卡量已超过2000万张(2003年不足70万)。

  2008年,宏观层面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行业层面也在爆发式增长后隐患丛生,如睡眠卡问题、高注销率问题和坏账问题等,尤其以校园信用卡为典型。

  2004-2008年间,银行大跃进式开拓校园市场,致使校园信用卡三高问题突出:注销率高达70%、睡眠率高达80%,坏账率比普通信用卡持续高2个百分点。同时,大学生因信用卡过度负债频频引发舆论热议,与当前现金贷引发的舆论风波颇有相似之处。

  综合宏观和行业层面变化,2008年前后,银行业普遍开始调整信用卡业务策略,不再片面追求速度情结。如招行明确了“总体业务经营模式从以获取新客户为主的快速扩张模式,逐渐向平衡化、多元化、以客群为导向的精耕细作模式进行转变”的经营策略。

  2008-2013年,招行主动放慢发卡速度,六年时间里,流通信用卡增长1100万张,仅为2007年一年的发卡量。客户基础夯实,客户质量优化,营收仍在快速增长,2013年,信用卡业务营收167亿元,是2007年的6.4倍。

  回到2019年。当前,一人多卡现象普遍。据51信用卡统计,北京、上海等地人均持卡超过3张,银行使出浑身解数,如广发分享日、招行周三五折、交行最红星期五、中信9分享兑、光大十元看大片等活动,诱导持卡人用自家的卡,竞争激烈。

  不少持卡人,冲着各式各样的优惠办信用卡,有活动刷一下、没活动就装死。银行花大价钱(卡均成本约在200元左右,第三方渠道费用+新户激活奖励)争抢的新客户中,羊毛群体混杂其中,多是办一张、亏一张。同时,经过多轮次发卡洗礼后,潜在新客户中坏客户占比快速提升,一味聚焦拓展新客户,必要性越来越低。

  综合来看,这轮信用卡的狂欢,是全国性银行的狂欢。这里面,累计发卡量过亿的5家,过五千万的5家。就这十家银行来讲,存量基础已经足够,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存量优质用户,提高单户贡献,更为可取。

  影 响

  当银行放弃速度情结,信用卡周边产业会遭受怎样的池鱼之殃?

  首先看信用卡推介业务。信用卡推介,一锤子买卖,卡均推介费在110元左右,多推多赚、不推不赚。银行发卡量降下来,互联网平台的信用卡推介业务的收入也会降下来。有些强势的渠道,不甘心挣一锤子流量费,转而做联名信用卡,不仅在发卡环节收推介费,还要参与后续收入分成。这种业务模式,聚焦存量,所受影响有限。

  其次看信用卡账单管理及还款。账单管理和还款,属于免费服务,也是一些创业公司(如51信用卡)的基本盘,意在为信用卡推介、贷款推介、信用卡代偿、理财等收费业务引流。该业务聚焦于存量持卡人,不受新发卡增速下滑影响。不过,支付巨头陆续上线自动还款功能,形成了绑卡-支付-货基理财-自动还款的完整闭环,会对第三方独立账单管理公司带来冲击。

  再来看信用卡代偿。信用卡代偿,聚焦存量持卡人群体,所受影响有限。不过,这个业务有自己的风险。

  一是属性风险。信用卡代偿,代偿的是持卡人的消费账单,从这个角度,信用卡代偿是典型的消费金融;而站在发卡行角度,消费账单属于应偿贷款,信用卡代偿则是一种非典型的以贷还贷。消费金融,政策层面是鼓励的;以贷还贷,政策层面是严禁的。如何定性,事关重大。

  二是业务风险。正常情况下,信用卡代偿解决的是持卡人的短期流动性问题,此时,业务模式是可持续的;而在特定情况下,信用卡代偿会成为持卡人化解不良风险的工具,以维持表面上的良好征信,此时,信用卡代偿便存在“接盘侠”的风险。在过度发卡、过度负债的行业环境里,后者的风险正越来越大。

  最后看催收。从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的转型期,通常会带来逾期率的快速上升,对催收业带来短期利好。

  中长期看,金融科技重塑催收业是大势所趋。金融机构通过部署智能催收系统,提高催收效率,降低外包需求;第三方催收公司,也需要借助金融科技,在合规和运营层面升级,提高竞争力。

  前 景

  回到发卡行自身,从速度到质量,并非一句话而已。

  发掘存量优质客户,做好用户运营,在成本投入和业务可持续盈利两个维度中找平衡,不容易。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