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市場依舊火爆給學生減負為何這麼難?(2)
时间:2019-06-22 17: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為了讓家長清楚地了解孩子上課的情況,培訓機構通常會每門課都給家長建一個群,群裡既有這門課的任教老師,還有助教,另外就是在同一個班上課的家長。另外,每個校區為了方便發放學區級別的通知,還會給同一年級的學生家長再建一個大群。這樣,給孩子報了幾門課的家長,沒到周末的時候光是看群消息就忙得不亦樂乎。 有了群,當然也方便交款了。 “不過,現在交款可不是‘接到通知——交款完成’這麼簡單,交款前一周培訓機構先來了個預售,要求所有家長在培訓機構的App上勾選自己要報名的課程。”黃女士說,這本來也不是什麼特別的環節,但是在預售之前,各個群裡便一遍一遍地通知,然后是一遍一遍地給出填報指南,到了預售當天更是每隔幾個小時出現一次提醒。“在這種氣氛下,家長們都很緊張,也盼望著開始預售的那個時刻趕快到來”。 終於,黃女士在預售到來的那個時刻成功地把所選的3門課程放“購物車”。本以為一切結束了,沒想到,各個群裡開始“接龍”,每個孩子的名字前面被打上了一個小方塊,完成了預售的家長在自己孩子名字前面的小方格裡打上“√”,再發到群裡。同時,任課老師和助教不停地在群裡告知家長:如果錯過了預售,等到正式交款開始后,“新生”大量涌入,“老生”們就有可能面臨“班級滿額”的狀況。 “一開始還沒什麼感覺,但是這麼被轟炸了一星期之后,真覺得自己手中的名額無比珍貴,成了稀缺資源,如果不第一時間交費,自己孩子就會失去培訓的機會。”黃女士說。 這大概就是培訓機構要達到的效果吧! 交費結束后,這種氣氛渲染依然沒有結束。從開始交費那一刻起,黃女士手機的各個群裡,又熱鬧起來:老師按照學生交費順序開始排座位,交費靠前的被安排在“前排就座”。 哪個家長抵擋得住這樣的壓力? 隻有一成多家長支持減負 減負道阻且長 俗話說“孤掌難鳴”。 這句話用在當前的培訓市場是再合適不過了。 關於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問題,中國教育在線也做過一次網上調查,超過70%的家長認為課業負擔主要來自課外輔導班。 但是當問到“是否應該為孩子減負”時,52%的家長承認孩子負擔重,但為了升學隻能堅持﹔26%的家長認為孩子負擔不重,應增加學習內容﹔隻有14%的家長支持減負。 每一個飆升數據的背后,都站立著一位甚至一家時刻准備戰斗的家長。 中國家長似乎天生就是“焦慮體質”,危機意識、競爭意識極強。隨著教育管理部門減負措施力度的不斷加大,學校內部的課業負擔確實在減輕,但是,家長們看到的絕對不是眼前的一次作業、一次考試,哪怕是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家長,眼睛盯著的也是6年之后的小升初、初一學生家長盯著的則是中考、高中學生家長盯著的是高考,甚至小學生家長都在為孩子的高考積蓄力量。該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對於參加課外輔導班的原因,超過60%的家長希望孩子進一步提高成績、考入更好的學校以及增加孩子特長、提高競爭力。 就這樣,雖然減負的力度越來越大,但是家長依然堅定地把孩子送入校外培訓機構。 河南的吳女士是一名高二學生的家長。眾所周知,河南是一個高考競爭壓力很大的省份,學校的學習安排基本上把孩子所有時間都佔滿了,隻有周日下午半天空了下來,就這半天的時間吳女士給女兒報了一個地理補習班,“有短板就得補,事實証明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之前地理隻能考五六十分,現在提了十幾分”。 高中學生的家長都這麼拼,那些時間相對比較寬鬆的初中小學孩子則更是培訓市場的中堅力量。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曾經在新聞發布會上多次提到:“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外負擔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確實,一邊是家長們非理性沖動造就的“剛需”,一邊是培訓市場的依舊火爆,被二者擠壓著的減負將如何更加有效推進,是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當前正在實施的從高招高考到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應該是綜合施策的有效路徑。 “道阻且長”,我們隻能克服艱險按照正確的方向一路前行。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樊未晨 實習生 葉芃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嚴遠、韓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