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里的海阔天空(2)
时间:2019-07-02 06:02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面对的是全战区的骨干精英啊。”胡勇华有些忐忑。他每天守着方舱,在处置空情中反复验证课题效果。眼睛干涩困乏,用冷水洗把脸,又坐回战位…… 后来,胡勇华受邀为参加空军某专业比武竞赛的选手授课。登上空军讲台,他深呼吸:前几排,坐着比武选手和带队领导;后几排,是佩戴着校官、文职军衔的某部教员们。 “你怎能对装备研究得这么深?”课后,许多参赛选手围上来提问。胡勇华笑着回答:“我喜欢琢磨装备操作,而操作又需要理论支撑,这样的连锁反应,逼着我不断学习。” 广漠杳无穷,奔跑向远方。几年间,胡勇华行程数万公里,为近千名官兵讲课。 那年元旦刚过,胡勇华受领空军雷达专业授课任务。这是这个大漠里走来的雷达兵第二次登上空军讲堂。 头顶边关月,心装大世界 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这是大漠雷达站的常态,就如胡勇华多年不变的奔跑姿态。“在这里,必须抓住一种向上的力量。”他说。 他的“向上的力量”,是初心,更是能力。 一年仲夏,胡勇华摸索研究某新型雷达装备。担负战备值班时,他发现操作界面中有个“隐蔽功能”。反复验证,胡勇华像在沙漠中发现绿洲:“为啥不能把这个功能推广出去,作为提高预警探测能力的绝活呢?” 开始研究,他发现,要分析透这个难题,“目标三维成像技术”是重点。胡勇华一天到晚“焊”在方舱里摸索…… 连续16个月,他阅读资料、操作比对、分析论证,最终攻克难关。 3年后的酷夏,一场体系对抗演练激战正酣。一天,值班的胡勇华发现,目标起飞时为两架,飞出一段距离后,目标信号形状有细微变化,他运用新技法甄别,霎时惊出一身冷汗:“只有一架!” “还有一架呢?”他的判定惊动了上级指挥所。经查证,此批目标起飞时确是双机编队,僚机因故障迫降在沿途机场。 “老兵威武。”实际结果印证了胡勇华的判断。 “为了干好手中的活,总想找到没有挖出的装备潜能。”刻苦学习钻研中,他走上更高的平台——旅年度军事训练工作谋划、上级机关组织战斗力建设集训……他都是特邀代表。 2016年,胡勇华所在单位归属发生变化。酷夏,他跟随部队远程奔袭执行试飞保障任务。每天,目标一升空,他便盯着屏幕中的目标信息,掌握飞行轨迹,尝试多种反干扰方法。半个月后,他成功完成试飞保障任务。 翌年,胡勇华面临转改,所在雷达旅再次经历编制体制调整。 这名“兵参谋”奉命奔赴一线雷达站摸训练底数、查问题弱项。越戈壁、涉大漠、上高山,两个月行程3000余公里,他将一份调研报告摆在旅长案头…… “风沙肆虐时,沙子激情澎湃。”一位西部诗人这样吟诵。熟悉胡勇华的人都知道,面对使命,他就像激情飞扬的沙子。 如今,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身处“无人区”,这名边关老兵的目光投向更远的远方……(记者 胡晓宇 通讯员 梁云霄)
|
- 上一篇:索马里政府军打死8名“青年党”武装分子
- 下一篇:空中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