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一個新麗江(2)
时间:2019-07-05 14:00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進得城來,游客在麗江古城景區還能發現不少新鮮事:13塊電子屏實時顯示景區內游客數量,哪條街上人流量大了,哪個出口擁堵了,都一目了然。接下來,古城還將引進水幕提示屏,當水幕升起,人們可以在氤氳的水汽中閱讀旅游提示。 麗江古城中,鱗次櫛比的酒吧是一道風景線,但酒吧音響聲擾民問題也一度困擾著管理部門。去年起,一套套聲音檢測儀安裝在古城每家酒吧的門口,如果音量超標,手機APP會自動提示經營方進行調整。 智能技術讓游客在麗江玩得更舒心。游客顧女士對古城的智慧服務水平贊不絕口:“在手機上,我可以查到哪個位置有廁所,帶著行李出來可以先存在自助行李寄存櫃裡。在四方街,我還看到了智能急救站,可以免費領取藥品、租輪椅,這些服務真的很貼心。” 麗江古城信息化建設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基於網絡的保護管理信息系統,建立以智能化為核心的景區服務體系,這也是未來的“麗江大腦”。 有了智慧的“大腦”,麗江的顏值更耐看,更有軟實力。 文化麗江—— 既守住“筋骨肉”,也傳承“精氣神” 麗江古城是獨特的。 從城鎮的整體布局到民居的建筑,從沐浴800年風雨的古老街道到錯落有致的青牆碧瓦,從承載著歲月痕跡的石橋到盈盈述說著祖先辛勞的條條小河構成的有形文化,以及由百姓家事、民間習俗、傳統工藝等構成的無形文化……多姿多彩的文化資源,讓麗江自帶一股生活的氣質,既讓人向往又並非遙不可及。 “提升麗江古城的文化內涵,讓文化的濃度稀釋商業的密度,是近兩年我們始終在做的事。”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常務副局長和麗軍認為,要解決旅游景區同質化的問題,首先要有文化底蘊作支撐。 麗江古城正在大量恢復名人故居、歷史遺跡。古城中的“雪山書院”是清代改土歸流后為推動平民子弟接受漢文化教育所建。如今,雪山書院重新開放,還定期以歷史文化為主題舉辦講壇,弘揚傳統文化。 古城內興建了多個文化體驗館,比如東巴造紙館、納西象形文字體驗館等,為文化傳承提供平台,游客可以學寫東巴文字,定制獨特的東巴手賬本。在這裡,幾乎每家商戶的門楣上,不論是寫的店名還是貼的對聯,都使用漢語和納西語來進行標識。 在納西象形文字體驗館裡,來自英國的游客巴尼認真地觀看,“納西族的東巴文化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文化,雖然我還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但人類對美好的感知是共通的。” 對於當代文化,麗江同樣積極擁抱。近日,麗江公布了古城首席旅游體驗官“麗江萌蛙”,這隻可愛的小蛙形象,其創意源自納西族的圖騰。 不久的將來,徐霞客紀念館、洛克紀念館、十月文學館、《喜院故事》沉浸式話劇等文化項目,將漸次呈現在游人眼前。 這些“活態”的民族文化,生動體現了麗江古城的血脈、根基與靈魂,是麗江古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體現。麗江不僅守住了古城的“筋骨肉”,也傳承了文化遺產的“精氣神”。 綠色麗江—— 保護與發展齊頭並舉,幸福就像瀘沽湖水一般 在崔茂虎的眼中,綠色是麗江最靚麗的底色。他說:“生態環境是麗江的優勢和財富,麗江正用實際行動向世界昭示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行動。” 瀘沽湖,高原上的一顆明珠,加上獨特的摩梭文化,成為眾多游客心馳神往的旅游勝地。近年,從雲南方向進入瀘沽湖景區的游客人數逐年翻番,從2016年的42.1萬人次增至2018年的163.7萬人次。保護好瀘沽湖的生態環境成為當務之急。為此,麗江加快了環湖道路和摩梭特色小鎮建設,引導客流向周邊擴散,減輕瀘沽湖景區的接待壓力。 綠色環保的旅游產品在這裡也受到青睞。拉市海花花色玫瑰庄園打造的“天空之鏡”最近成了網紅景點:天宇湛藍,湖面澄澈,徜徉連片的花田,足踏如鏡的方台,人們沉醉其間。玉龍魅力均良旅游服務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木金江介紹,“天空之鏡”距離湖邊有幾百米,可以讓游客在欣賞風景的同時,更好地保護拉市海。 去年8月以來,麗江古城水系最重要的源頭——黑龍潭泉群復流。在此之前,由於地下水枯竭,黑龍潭干涸斷流了3年多。為此,麗江加大水資源涵養保護和水生態修復治理,實施引渠工程補充地下水,封填壩區地下深水井605口,修復水生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