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培训期间受伤这“锅”谁背(2)
时间:2019-07-11 05: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COCO 点击:次
“如果孩子属于8周岁以上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培训机构承担的则是过错责任,也就是说,此时应由受侵害方举证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如果无法举证就要承受不利后果。”郑凯文说,为保障各方权益,法官建议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安装摄像头等方式,方便出现纠纷时还原现场。同时,教育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安保制度、指导老师应急处理办法等,来降低相应风险。 多因素引发意外应重防范 “除了双方说法不一,有的纠纷还属于‘案情复杂’。”郑凯文举例称,15岁的欢欢在参加培训学校组织的足球比赛中,与对方球员朱某抢球时倒地,致右踝骨折。事后培训学校拿出了赛前制定的竞赛须知和应急预案,并称赛前组织召开了安全会,说明了注意事项及文件内容。“这样的纠纷相对复杂也很常见,需要逐项具体分析,包括朱某有无过错的问题”。 法官指出,作为足球比赛的组织方,培训学校对比赛的安全性更应尽到注意义务。上述案件中,虽然培训学校提供证据称赛前制定了安全须知与应急预案,但只是组织召开安全会议并下发文件,该方式并不足以保证每一名参赛队员对比赛的安全事项都有清晰的认知,故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但是,欢欢事发时已满15周岁,对足球运动应有所了解,对参加足球比赛可能存在的风险亦应有所认知,因此欢欢在抢球过程中倒地受伤,应自行承担部分责任。关于朱某有无责任的问题,法官认为,无论是欢欢的陈述还是学校提供的情况说明,都无法证明朱某对欢欢的受伤具有主观过错,故综合考量足球比赛的风险及两人参与比赛的情况等因素,朱某不宜担责。 郑凯文介绍,法院对这起案件审理后,酌情认定学校承担30%的责任。就担责比例如何确定,需要综合各因素予以考量,包括学校的安全管理职责是否到位、孩子的年龄和自我保护能力、孩子是否存在操作失误等过错、是否存在第三人的过错、高风险活动中的风险自担等,并运用自由裁量权给出一个公正的比例。 对于如何尽可能防止伤害发生?海淀法院未审庭法官曹晓颖谈到,政府监管部门应当严格审批程序,将场所设施的安全作为审查的重点,对未达到要求的机构坚决不予审批。其次,应要求培训机构制定安全预案,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对教育机构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同时,培训机构自身应加强对教职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保障设施安全,在明显位置设置警示标识,日常活动中则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 此外,曹晓颖建议教育培训机构能与家长一道为未成年人投保意外伤害、意外医疗等保险,一旦发生意外,可保证受伤的孩子及时得到赔偿。如果发生伤害事故,培训机构应立即进行紧急救治,及时送往医院,第一时间通知监护人;同时,做好证据的留存固定工作,以便区分事故责任,妥善处理事故争议。(记者 徐伟伦) (责编:朱紫阳、孝金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