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成效渐显 1年62亿元,温州是如何省出来的(2)
时间:2019-07-11 12:24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在温州市区,政府引导酒店推行简约婚礼套餐制,100余家酒店,包括温州喜来登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等推出3000元以下的婚宴套餐。上个月,温州市区青年蔡先生在五星级酒店华侨饭店举办了一场简约婚礼,菜品2800元一桌,婚宴共设10桌,宴会厅没有奢华装饰,不收礼金,也没有婚庆仪式。 各县(市、区)还结合本地风土人情,创新推出配套服务。泰顺县是著名的廊桥之乡,当地推出“廊桥为媒”结同心活动,组织青年人在廊桥文化公园举行集体婚典;鹿城区江心屿、杨府山公园挂牌公益性户外婚礼基地;乐清市依托雁荡山夫妻峰、文化广场,推广婚事新办;洞头区半屏韭菜岙沙滩整治修复工程正在施工,将打造成浙南最大沙滩婚事基地;鹿城还优选了100多个“同心良辰”日,同时配套多种惠民新举措,进一步为新人甜蜜减负。乐清推出殡仪服务系统,由系统替代殡葬事项办理窗口,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同步代办的模式,简化殡仪服务程序。 “不断搭建平台创新路径,推出一系列服务措施,为民众开源节流,自觉倡导移风易俗。”温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主任徐伟中介绍,宴席套餐制、人情随礼封顶制、婚礼办理报告制、新式婚庆场所、简约婚庆志愿服务……这一系列经过试点的有效做法正在重点推进。 今年4月,温州市新一轮海葬、树葬服务活动启动,对实行海葬、树葬、花葬等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法,给予3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奖励。清明节期间,“让生命在自然中延续——苍南县省级树葬示范点暨首届联合树葬安放仪式”在苍南县钱库镇金龙山公益性公墓举行,104位逝者安葬于松柏树下,长眠于绿树青山之间。市民张女士的父亲92岁因病去世,生前就有树葬意愿。张女士说,家人也认同这种文明环保的生态安葬方式,便遵循父亲的遗愿,将其树葬。近年来,温州绿色殡葬比例逐步提升,2012年至2018年全市累计实行海葬、树葬等生态葬法1500多例。 除此之外,温州实行“普惠型”柔性关怀,降低入葬费用,城乡所有居民死亡后遗体的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基本殡葬服务补贴标准人均800元。截至目前,温州全市享受殡葬惠民政策25万人,惠民金额1.6亿元。 风俗改变 文明观念入人心 风俗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而风俗的改变,也难一蹴而就。短期内的改革效果,如何防止反弹?温州认为,日拱一卒,久久为功,把移风易俗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 要让群众在移风易俗中有更多获得感。永嘉县桥头镇梨村入口有一块景观石,这是村民陈华成省下寿宴的资金为母亲陈华成80大寿准备的贺礼。陈华成笑称:“现在,我们村的老人做寿大多不办宴席、不分寿桃,而是流行捐出寿桃金做好事!”近3年来,“寿桃基金”在桥头镇风行,近300位老人捐出寿宴费用1000多万元用于村里建设,形成独特的“桥头风尚”。 鹿城区前沙村的老人张万林本想将省吃俭用存下来的10万元用于去世后的丧事花销,为响应移风易俗新风,他毅然将钱捐给了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苍南县棋盘村、兴蒲村原先操办乔迁、升学、周岁等喜事,全村吃流水席并派发喜糖,现在自愿捐资成立新风基金,用于村里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 文明习俗观念在温州逐步渗入人心。文化礼堂、道德讲堂、乡村少年宫等公共场所,成为温州移风易俗主阵地;家有家训、村有村训,家训“挂厅堂、进礼堂”,村训成为温州城乡居民的自觉遵循。 群众不再是移风易俗的对象,而是移风易俗的主人,打一场全民的移风易俗之战。“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和发动群众,通过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温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温州,移风易俗正被融入各村的村规民约,很多地方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群众推举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崇尚节俭、有一定礼仪特长的人士组成。红白理事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制度保障,制定红白事的办理流程、标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公示上墙。 除此之外,温州还大力推动民间道德设奖,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好邻居”“好婆媳”等推荐评选活动,以身边典型引领农村新风文明。开展“我们的家风家训”活动,引导家家户户写家风、晒家训、立家规、讲家事、树家风,引导群众从家庭做起,改陋习、树新风。 从讲排场、比气派,蜕变成比文化、比家风……对于移风易俗而言,62亿元仅仅是一个开始。 打好移风易俗 持久战 张丙宣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旗帜鲜明地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是新时代高质量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