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必懂的一个科普知识 没有钟表的古人如何计(2)
时间:2019-07-16 09:00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受水壶中央有一把铜尺,上面标有十二时辰,铜尺前方有木质浮箭。水滴由上至下依次滴落,受水壶水位上升,浮剑上移,校验铜尺,就能读出时辰。1919年,这套铜壶滴漏完成了历史使命,历时六百年。1959年,它成为国家博物馆的藏品,是我国现存最大、最早、最完整的铜壶滴漏。 多级滴漏的出现,归功于东汉科学家张衡。公元二世纪,他发现滴漏中从下往上数第二级铜壶水面保持恒平,用于计时的浮箭上升速度也是恒定的。按照张衡的方法,用复原的铜壶进行计时试验,他设计的多级滴漏一昼夜的误差不大于四十秒。1657年,欧洲发明了摆钟,才将走时日差缩短到20秒。中国的多级滴漏领先世界,足有1500年。 北宋宰相苏颂主持了一项重大科学工程。他设计了以水力驱动多级漏刻为动力,推动天文钟、浑象和浑仪的自动运行,以此达到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功能的目的。其动力装置类似于钟表的擒纵器,因此这套仪器称为“水运仪象台”。整个工程耗资五万贯,相当于北宋年度财政收入的1‰。充分说明,北宋对计时和天文的重视程度。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计时工具,使影迷耳目一新。靖安司和狼卫在与时间赛跑,长安的安危维系在十二时辰内。陶渊明有诗叹曰:“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生命的漏刻里,点滴的努力必定会收到成功的浮箭。世事变幻,唯有岁月不可辜负。 参考文献:《周礼》《六韬·分兵》《汉书》《履园丛话》《周髀算经》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厕所革命,“里子”决定“面子”
- 下一篇:“我们需要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