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为何能让“云开太阳照”(2)
时间:2019-07-22 06:04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上世纪30年代,南腰界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一年做到头,不见来一盅;财主官府逼,难度春和冬;卖儿又卖女,落得一场空;逃外啃树皮,死在路当中。” “这就是当年南腰界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何立双说,红三军没收委员会负责的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 1934年6月,红军到南腰界后,随即发动群众,展开了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工农武装、建立人民政权的活动。贺龙还从部队抽调了100多名干部、战士组成了一支武装工作队,分赴酉阳等地各乡村发动群众。工作队每到一地,皆大力宣传红军主张,到处贴满了“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标语。 “在红军街上有一处《十大政纲》题刻遗址。”何立双介绍,其中就书写着“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等标语。 红军在分田分地的同时,还镇压了劣绅罗汝崇、伪乡长罗汝祥、大恶霸陈良仲等人。通过这些斗争,大长了穷人的志气。一时间,“云开太阳照,魔鬼无处逃,官绅财佬嗷嗷叫,贺龙的红军专门打土豪”的歌声,响彻南腰界的村寨。 红三军没收委员会旧址一旁,有一口红军井,不时有人前去饮水。“井水从来没断过,我已经喝了50多年了。”家住红军街附近的居民冉启英说,“吃水不忘挖井人,红军的恩情咱们老百姓不能忘。” 小知识》》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 重庆市唯一建立省级苏维埃政权的地方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是重庆市唯一建立省级苏维埃政权的地方,是武陵山区革命文物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震撼力的革命老区。”7月17日,酉阳红色景区管委会主任白明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经过历届县委政府多次挂牌保护,现遗存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大坝祠堂战斗遗址等文物共56处。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因何建立? 白明跃介绍,1932年,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红三军被迫撤离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转战湘鄂川黔边区。 1934年6月4日,贺龙率领红三军缩编后的红七师、九师入驻酉阳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设在余家桶子。1934年7月黔东特区成立后,陆续成立了以南腰界为中心,在川黔纵横100公里、10万余人口的地区,建立了17个区苏维埃、10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 红三军在黔东南苏区,紧密团结干部、战士,广泛发动各族群众,百折不挠地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组建了地方革命武装,创建了广袤的游击区和革命根据地,胜利实现了红三军向湘鄂川黔边的战略转移,度过了湘鄂西红军建军以来最困难的阶段。 1934年10月27日在南腰界猫洞大田举行红二、六军团会师大会,宣读中央来电,恢复红三军为红二军团,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直入湘西,并肩战斗,由此走上胜利发展的新阶段,并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胜利地实现了红三军的战略转移,为红二、六军团会师创造了条件,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胜利长征,确保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白明跃表示。 媒体视角》》 央媒记者将“再走长征路”作为践行“四力”的生动课堂—— 脚上沾泥土 作品有温度 中央电视台记者海霞: 这次再走长征路,于我而言,是增强“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一次绝佳机会。 如何增强“四力”呢?我认为,应该深入基层、深入老百姓、深入工作第一线。和全国媒体同行一起参与此次“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我切身感受到“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的真正含义。我认为,只有迈开腿、俯下身、察实情、动真情,以现场感动增加思想力量,才能让新闻报道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虽然这次是我第一次到酉阳来,但我被当地淳朴的民风、热情好客的习俗深深感动。我相信,当年,酉阳的老百姓也是这样热情接待红军的。出乎我意料的是,南腰界竟然保存了众多和红军相关的点,如司令部旧址、红军医院、红军街等,让我深受感动。希望有机会再次到这里采访。 《半月谈》副总编辑丁玫: 忠实记录红军故事很有意义。这次“再走长征路”活动把一些感人的红军故事生动地挖掘了出来,作为媒体人,忠实记录这些故事,并呈现给年轻一代是很有意义的。不管我们面对什么时代,信仰的力量都非常重要。不仅有信念,还要有为信念献身的决心,这样的精神应该传承下去。 人民日报记者邝西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