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别了,“地王”(2)

  2010年3月18日,国资委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清退房地产业务,只留下16家主业为地产的央企。这也被称为央企“退房令”,其背景在于,当年3月15日的北京“一日三地王”,均由央企制造。

  土地出让规则也在不断变化,高虎将其简单总结为“价格实施限制、配建越来越多、逐渐要求自持、毫无‘反抗’空间”。

  另外,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土地出让节奏在悄然调整,并影响着市场表现。

  高虎说,房企拿地预算最足的时间通常在年初,但很多城市的供地节奏是“前松后紧”,即年初供地规模小,年末规模大。这会造成一种情况,“年初有钱的时候抢地,年末想拿地的时候没钱了”。这样一来,“地王”就容易在上半年被抢出来。但近些年,很多城市的供地节奏变得均匀,已能够有效地改善预期。

  另一方面,一些库存规模小的城市,也开始加大供地规模,尤其是普通商品房用地。“像北京,去年供应了大批限竞房用地后,整个市场的供需关系就逆转了,开发商对土地没有那么渴求了。”而在以往,“很多‘地王’都是饥渴供地的结果”。

  逝去的黄金时代

  实际上,在开发商过往的操盘经验中,“地王”项目带来的烦恼似乎远远多于幸福。这也成为企业不太轻易拿“地王”的主要原因。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表示,经测算,普通地块的土地单价约相当于项目房屋售价的30%-40%,“地王”项目则在50%以上,实施限价后,“地王”项目的成本甚至相当于房价的70%以上。再算上人力、资金、建安等成本,很多“地王”项目几乎“没钱可赚”。

  一些高总价“地王”,则因占用资金量大、开发周期长,而给开发商带来沉重的压力。即使开发商越来越倾向于联合拿地,但这种风险有时仍然难以承受。

  在中海之前,真正的北京大兴“地王”于2015年10月诞生,华侨城、华润、招商联合体以83.4亿元的价格竞得。但华润和招商很快退出,理由是“地块最终成交价格超出授权价格”。

  独立操盘的华侨城一度想力推这一项目,但进展不及预期。在2017年8月和11月,华侨城分两次将这一项目出售给泰禾。大兴“地王”最终易主。

  除项目本身的特点外,“地王”还容易触发“霉头”,其引发的调控压力往往令企业始料不及。比如,2010年3月15日的“一日三地王”,不仅引发了央企“退房令”,而且在一个月后导致“新国十条”出台。因此,很多“地王”诞生后,就不得不应对调控的重压,项目的周转期通常大大延长。

  “历史来看,房地产行业融资政策的变化往往源于土地市场的波动。”华泰证券指出。今年5月份开始,监管层开始加强房地产业的资金监管,信托融资基本被锁死,对发债的审核也趋于严厉。华泰证券认为,前期土地市场的火热,是引发这种调整的一项直接原因。

  有房企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后,开发商已经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地王”是真正的“烫手山芋”。

  张大伟表示,以往那样的高总价或高单价“地王”已经很难再出现,一方面,土地出让限制条件越来越多,土地质量难免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土地价值;另一方面,经过了多年的调控洗礼,开发商变得越来越谨慎,几乎不会在冲动之下举牌拿地。

  事实上,随着楼市调控手段逐渐完善,长效机制开始试水,开发商的心态正在变得平稳,并逐渐开始接受一个调控“新常态”的时代。

  在先后出台两份调控文件后,今年5月24日,苏州市政府部门召开了主要开发商座谈会。与会领导称,“政府没有义务保证开发商每块地都不赔钱”。这项表态令很多房企印象深刻。他们认为,这项表态真正将他们打回现实,所有关于政策反转的预期都打消了。

  高虎表示,开发商的价值观正是在一次次调控中被改变和塑造。在许久不见真正的“地王”后,企业也已经习惯了。“‘地王’、‘楼王’,都属于过去的‘黄金时代’。”他说,现实是,那个时代已经远去,而且不会再来。

  高虎认为,这并不是坏事,因为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市场趋于稳定,应该是各方都乐于见到的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