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文化自信要以我为主,发展文化要落在实处(2)
时间:2019-07-24 03:56 来源:互联网 作者:COCO 点击:次
文化自信要灵活地采取各种方法,包括借鉴、吸收、容纳,然后通过各种灵活的机制,灵活的方法,更有弹性,更有艺术性的,更有它更有这种创造性的去进行这样一个传播的活动。用灵活的态度和更加有弹性的方法进行文化传播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记 者:说起灵活和弹性,我想到当今的“送”文化现象,就是说政府和一些文化机构向人民群众输送文化,同时一些学者提出文化应更为灵活的去“养”。关于文化的送和养,您有什么想说的吗? 张颐武:我认为送文化很有必要,但涵养文化也不可缺少。要多条腿走路。我们文化下基层,是把艺术精品把传达到群众中去。几乎只有通过政府的支持和资助,才能让很多艺术精品和群众见面,也需要有许多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也当然需要养。但涵养文化不仅需要培植观念和力量,实际来说,还要政府扶助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比如为我们建设文化馆和文化广场等等。通过政府的力量对一些文化的增长点和多元的文化形态做出支持。通过我们资金帮助,以及富有弹性的政策和机制,使得民间的、社会的、民营的文化形态多起来,丰富起来。激发它们的创造性。 记 者:您觉得在涵养文化的过程中,文艺学家、文化学者们应该承担哪些工作呢? 张颐武:我们作为文化学者在涵养文化的现实需求面前有责任去共同努力。这不仅是职业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要思考具体的路径和方向,采用最为有效的方式。从我个人来说,一方面当然是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做一些基础的研究,我还是想多做一些实用的工作。这是文化研究者或者说从事者的历史责任。 记 者:您曾经提出过说北京要发展为全球文化核心城市,这也是落实文化中心地位的一个部分。这种转变,您是否有一个更具体的规划来支撑这个论点呢? 张颐武:我的观点通俗说来就是北京现在已经是有相当的影响力的城市,但是它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城市来说,北京对比其他一些重要的全球性的大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它的文化的整体辐射力还有提升的空间。 客观说来,北京的文化还不够开放。比如说北京虽然有国家剧院的存在,但是演出的频率不够高,节目不能完全将观众心底的声音演绎出来。还有就是我们优质的文化资源对外影响力有限。第三就是北京城市的生活文化也应该被考虑进去。这些方面和国际超级大都市之间还存在一些距离。 还需要提到一点,我们的社会现在正在进行一个非常丰富而深刻的转型,比如说疏解非核心城市功能等等举措,现在已经可以看到新的面貌和方向。这样的转型过程需要时间,富有探索性。这个过程中需要找好机遇。但要慢慢来,在各个方面去加强。比如说我们如何去创造?我们如何更好的在城市内部创造更有魅力的文化生活?这需要长期的运营、涵养、打造,要汇集民间的、官方的、社会的多种力量合作。 记 者:大家现在公认我们中国文化现逢历史最好时期,那么伴随着文化市场经济的活跃发展,您觉得需要克服或者警惕文化生产或者文化创作中的哪些弊端呢?您觉得有哪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张颐武:首先急功近利是不应该的。急功近利让很多项目不能落到实处,我们应该警惕这种心态。做的更实在是我们接下来努力的一个方向。 第二就是要有持续的投入能见影响的具体的项目,让我们的工作比现在更有影响力,跟给人以信心,这就能说文化发挥出作用了。只有文化工作更好地落在实处,我们才能实实在在的提升文化影响力,看到文化影响力。 第三就是如何在一些文化创新点、文化创新的可能性上下足功夫,去抓新的增长点。因为抓住文化的新的生长点,很有可能促成文化发展的弯道超车,促发新的机会。还要让这些新机会和新潜力在北京生根发芽。比如说跟文化和科技的新融合,比如繁荣的互联网公司。 记 者:您对文化的发展有着全面的认识和深厚的学术积淀。 听完您的见解,开阔了我了视野,也让我对文化中心的建设认识的更为深刻,我感到非常受益。谢谢您。
[ 责编:李方舟 ]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