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退潮”民宿成新宠(3)
时间:2019-07-27 09:03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比如选择软装物件时,要结合当地风土、民情,尽量使用带有当地特色的物品,融情于一砖一瓦。”徐兴建说,民宿的改建或翻新,一定要与当地环境相结合,符合当地的人文特色,因此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包括环境生态和人文生态,一个“失了根”的民宿,最终就沦为了一家普通旅店了。“民宿主的审美决定了民宿的成败。” 客源 民宿主要有人脉资源 “民宿面向的消费人群属于中高收入家庭,本身是一个小圈子,民宿主需要有一定的人脉资源。”曾经作为房地产公司管理层的徐兴建介绍,目前他在延庆3个村子经营着10家民宿,大多不接散客,以包院的形式为主,主要消费群体有三类。“一类是带孩子来游玩的年轻父母,一类是年轻人的朋友聚会,还有就是公司内部会议。” 资金 院子装修至少80万元 在投入资金方面,多数村民也会捉襟见肘。“以京郊为例,宅院大多在二三百平方米,每个院子光装修至少需要80万元到90万元,这还不算运营和营销成本以及员工工资。”徐兴建说,“外来投资商还需要租宅院,每年3万-5万租金不等。” 徐兴建的团队已经签约了20处宅院,除开业的这10家,其他院子尚未装修。“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形成联动,如果接到大团,可以分散住,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徐兴建说。 记者与徐兴建算起账,仅租下这20个院子,提前缴纳的租金就要300万。 “改造民宿得花上百万,我们哪有这么多资金,再说就算借钱改造完之后,现有的客人留不住,新客源从哪里来,怎么赚钱?”樊丽萍无奈表示,“现在还能挣点钱,凑合着过吧。” ■ 举措 政策资金支持民宿升级 高昂的升级代价,农户单打独斗很难完成转型,而这场升级运动,也是需要相关政策推动的。 在怀柔中榆树店村,大批民俗户5月份停业改造,8月份将以新面孔恢复营业。这个深山村的改造动力,源于去年的一份文件——《怀柔区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奖励办法(试行)》。根据要求,建成的民宿验收达标后,金宿级民宿将一次性获得奖励12万元,银宿级的奖金是10万元。五星级民俗村最高可一次性获得奖励500万元。 奖励办法立竿见影,中榆树店村随之迎来自2011年全村产业转型为民俗接待以来的首次升级改造。此次升级改造,大部分民俗户都将从四星升级为五星,其中有十余户将改造成高端民宿。除了政策资金支持,村里有专门的合作社进行组织,还有专业民宿管理公司介入。 行业部门进行有效监管 实际上,面对数量不断攀升的民宿,当市场开始成形后,自发的约束与基层的监管已经开始筹划与推出。 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延庆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郑爱娟,她表示,“延庆的民宿发展史其实只有三年,但这三年发展很快。2017年底区内民宿11家50处宅院,2018年底为27家130处宅院,现在已有55家230处宅院,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上涨。” 郑爱娟介绍,2018年由延庆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导,区内民宿主组成了“延庆区民宿联盟”,并共同签署《文明经营公约》,防止出现恶性竞争。延庆区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联合民宿联盟,制定了《延庆区乡村民宿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民宿产业发展,对民宿经营进行行业监管。 ■ 回应 新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怀柔、延庆、房山等区的12个村庄,对农家院的逐渐边缘化、新民宿的迅速发展进行了调查分析。昨天,北京市相关部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做出回应。 农家院没落是经济规律 现在京郊民宿进入到爆发期,已经从小众市场进入大众市场阶段。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需要更专业系统化的培训、管理、运营、市场服务,否则未来两年内市场会自然淘汰合并一批靠设计和硬件上位,但运营状态却跟不上的民宿。还有一批资本地产商,变为“文旅集团”下乡圈地,炒作农村房地产,最后侵害农村农民利益,这个值得警惕。政府不能当资本的利益代表。民宿的发展应该亲生态、亲农村,而不应该亲资本。因此,现在民宿行业缺的不是资本,缺的是运营力。 总体来说,民宿的发展和农家院的“没落”,体现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与经济规律。农家院虽然说逐渐被市场所淘汰,但是它在历史进程当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否定和抹杀的。20多年来,农民通过农家院的经营,初步接受了市场的洗礼,锻炼了应对市场的能力,认识了城市人的需求,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农民一定会重新成长为新一代乡村旅游经营者。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资源区划处处长陈奕捷 民俗旅游减量增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