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钟背后的铜梁(上):穿越古今的“龙文化”(2)
时间:2019-08-01 06:05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群舞《龙把子》斩获群星奖。重庆市群众艺术馆供图华龙网发 今年5月31日,第十八届群星奖颁奖晚会上,《龙把子》作为重庆代表成功摘得群星奖。 这一过程看似偶然,实则是铜梁大力做好龙文章,着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也是铜梁以龙为主题做优精品文艺创作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在铜梁的城市建设中,文化也充当着“主角”。 在城市公园、广场、街道、景区,龙文化、乡愁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得以植入,充分展现城市内涵。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 以扶持龙文化传承人为重点,以从娃娃抓起为着力点,以区级17个文艺协会为龙头,以培养广大群众文艺爱好者为抓手,铜梁大力培养各类文艺人才,共同传承发展龙文化。 在铜梁,龙文化不仅走进了校园,各镇街还广泛组建舞龙队等文艺团队,培养持续推动“一镇一品”龙文化特色精品项目传承发展队伍。 如今,铜梁村村都有舞龙队,镇镇都有扎龙村,校校都有舞龙课,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少年,都能拿起龙舞道具舞弄一番。 龙舞文化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的基因,深深地根植在每一个铜梁人的心里。 鱼跃龙门 龙文化为铜梁经济赋能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依托龙文化衍生出来的文化产业,已成为铜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铜梁充分利用龙文化优势,致力于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通过把文化元素植入商品文化,铜梁研制开发出了龙灯、龙绣、木匾、何氏木雕等商品,丰富旅游商品文化元素,打造出地域特色品牌。 如今,铜梁龙已不再是小打小闹的“杂耍”,而是直接带动农民致富的文化产业。
铜梁龙灯彩扎基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黎 摄 目前,铜梁已有11家扎龙厂,扎龙技师200多位,每到旺季订单不断。仅去年一年,铜梁就新设立了三个龙灯彩扎基地,舞龙与扎龙产业产值超过4000万元。 精明的铜梁人更是因势利导依托铜梁龙文化 “金字招牌”,开始大做“龙”文章,高举龙文化品牌,大手笔打造龙文化产业。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铜梁以龙舞文化、农耕文化、乡愁文化为主题,形成了荷和原乡、黄桷门奇彩梦园、三色乡下时光、避幽谷等乡村休闲旅游景区,带动了当地老百姓的居住环境美起来、生活富起来。 举办中华龙灯艺术节,形成逛龙城、泡龙泉、品龙宴、观龙舞、赏龙灯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荷和原乡是铜梁美丽乡村建设范本。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黎摄 今年的龙灯艺术节便是铜梁拉动产业发展的成功尝试。节会上,造型各异的龙灯灯组让市民大饱眼福。而这些龙灯,均产自铜梁本地彩扎基地。 参与龙灯扎制的不仅有龙文化非遗传承人,还有铜梁贫困村的村民,龙灯扎制已成了直接带动村民增收的文化产业。仅以坪漆村为例,艺术节期间该村接到了20000个灯笼的订单,村民总计实现收入约1.6万元。 节会的举办也让当地赚得“盆满钵满”。 仅龙灯艺术节期间,铜梁吸引游客4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广大村民通过到彩扎基地务工、参加本地龙舞表演,人均增收近5000元。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