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崭新“宁夏画卷”(2)
时间:2019-08-07 14:54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水来了,喊叫水也“喊”回了年轻人。张平礼的儿子张定瑞大学毕业后在银川工作,现在辞职回家种瓜,成为第一个返村的年轻人。最近,他正在谋划成立合作社,扩大硒砂瓜销路。 “喊叫水连水都喊来了,乡村振兴也不会远。”张定瑞信心满满。
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一角(2018年8月17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山海协作石成金 贺兰山东麓,距宁夏首府银川市区约50公里处,有一座见证东西扶贫协作伟大创新的小镇——闽宁镇。 闽宁镇的建立要从西海固说起。囊括了原州区、彭阳、西吉等宁夏9县区的西海固地区山大沟深,除少部分河谷川地外,大部分区域生存条件极差。 新中国成立后,西海固的贫瘠牵动着党中央。这里一度集中了宁夏80%的贫困人口,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1996年是转折之年。当年,中央决定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997年4月,闽宁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期间,习近平同志提议将西海固地区部分贫困群众搬迁到宁夏平原地区从事开发性生产。同年7月,在福建援助资金支持下,闽宁村奠基。
一辆拖拉机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红树莓基地翻耕土地(2018年8月17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当时的闽宁村,还是一片“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荒滩。20多年间,从无到有、从贫到富,从闽宁村到闽宁镇,从“干沙滩”变为“金沙滩”,山与海的协作是中国扶贫攻坚伟大工程的一个缩影,集中展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创造性探索。 因扶贫而生、因脱贫而兴,20多年来,在借助东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同时,闽宁镇将外来资源和自身禀赋相结合,培育出酿酒葡萄和红树莓种植、肉牛养殖、设施温棚等特色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没搬迁前,再努力也难改变命运。搬到这里,只要肯吃苦,一定不受穷。”闽宁镇原隆村建档立卡户路建花从打零工做起,现在已是红树莓种植基地餐饮部副总经理,一年能拿8万元。 这是记者看到的闽宁镇:农家小院整洁气派,柏油路面宽阔平整,车间、田间随处可见火热的生产场景。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