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乔依德:Libra、SDR和央行数字货币未来谁将成为“主宰”?(2)
时间:2019-08-13 10:04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因为没有一个全球性的政府和中央银行。今后可能的演变是国际货币体系朝着储备多元化的体系发展,同时也可以扩大SDR的使用范围,这样双管齐下,会减缓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根本矛盾。”乔依德说。 过去被寄予厚望的SDR是一个储备资产,也不是真正的全球性货币。SDR也存在缺陷,例如发行不够有效、分配不是很公平、私人不能很好地应用等。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上世纪60年代,由于美国国际收支持续走弱,布雷顿森林会议所决定的双挂钩——即美元和黄金挂钩,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这样的安排受到了很大冲击。美国想通过SDR这样一种储备资产来支撑美元,所以在1969年推出了SDR。后来IMF修改章程,规定所有成员国有义务扩大使用SDR,但是现在效果不是很明显,SDR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乔依德称。 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1973年牙买加协议后美元逐步稳定下来,美国对扩大使用SDR态度消极,又由于美国拥有一票否决权,这就成为推动SDR使用的最大障碍;其次,在技术上也存在一些难点。例如,现在全球外汇储备由各国分别持有,这样对持有国来说收益并不高,对全球经济来说有通缩效应。因而上世纪有人建议建立一个替代账户,各国将外汇储备放入这个账户,取得SDR,这个账户由专业工作人员管理,将会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当外汇储备持有国需要用外汇时,可以用SDR替换储备货币。 “这一设想是很好,但账户可能会出现汇率风险。如果出现风险,由谁来承担?尽管也提出了各种方案,但都未达成一致意见,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也有私人机构曾发行过SDR计价的债券,但是最后都未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市场。”乔依德称。 全面推广SDR存在很大的阻碍和困难。那么能否可以考虑采取渐进的办法找到一个点先行突破,然后逐步扩大到全面使用? IMF于2016年发布的论文将SDR的功能归纳了几条:首先是“O-SDR(官方储备资产),另一市场交易工具叫”M-SDR“。央行行长易纲在2017年IMF、世界银行年会上提出”U-SDR“(Unit of account),说的是SDR的计价功能。顺着IMF的思路,乔依德说”Payment(P-SDR),刻画的是SDR的(跨境)支付功能。 “如何监管跨境资本流动一直是各国中央银行关注的问题,也难以得到圆满解决,因为它涉及到两国或者多个国家的问题,存在着监管套利。因此这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突破口。”乔依德告诉记者,初步的设想是可以采取区块链中联盟链的方式,IMF作为一个协调者和监管者,先从官方的跨境交流开始,再逐步推广到所有的机构交流(包括私人机构),最后推广到个人和企业。与Libra相比,它有更高的可信度,但是没有像Libra所拥有的那么多的流量入口,因此只能采取这样渐进式的方式。 加密货币崛起倒逼央行数字货币 随着金融科技、区块链技术、数字货币的崛起,各家央行程度不同地对虚拟货币采取了相关的监管措施。面对数字货币的浪潮,央行们事实上也进行数字技术的研究,有的考虑发行央行数字货币(CBDC)。在这一背景下,CBDC又会扮演什么角色呢? 对此,乔依德说,国际清算银行(BIS)在2018年下半年对63家中央银行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70%的央行已经正在对发行CBDC做一些框架性、概念性的研究,其中很小一部分考虑进行试点,更少的一部分考虑在今后十年中有可能发行CBDC。 他称,CBDC循环可能有一层或两层结构。一层结构是指央行和直接使用者(个人、企业);两层结构是指央行、商业银行和直接使用者(个人、企业)。 “从央行投放的角度,CBDC有一层或两层的结构,其实质是一样的。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优缺点。直接投放给使用者效率会比较高,但是也可能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如果采取两层投放的方式,这样的结构与传统结构相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相对比较稳妥。”乔依德分析称。 穆长春近日在一场论坛上说,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研究的央行数字货币DC/EP(DE,digital currency,是数字货币;EP,electronic payment,是电子支付)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做上层,商业银行做第二层,这种双重投放体系既能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也能够顺利提升数字货币的接受程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