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麦奇观与火爆的老艺人传承班 内蒙古民间音乐的秘密(2)
时间:2019-08-15 11:49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传承的工作你不做就没有人做。我谈过传承生态链的问题,非遗要融入现代生活。这是一个体系,学术和政府非常重要。政府认同,就是非遗传承人项目体系;资本认同,能得到市场认可;学术认同,例如我们的传承驿站,艺术家们认为得到邀请是极大的荣耀,不给钱都愿意来。传承班一个老艺人招收6个学生,但每年都会打破艺术学院招生比例纪录,报考的有100多人。创造一个平台,有了需求就能激活其他人。只有高精尖的研究还不够,要转化成实用的资源,这很重要。 第一财经:乔建中教授强调非遗对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性,你怎么看? 杨玉成:非遗是一种话语,蒙古族是把非遗运用得最好的。汉族有多少人会唱自己的民歌?都舞台化了。在内蒙古,非遗一出来,从官方到民间,立马自觉利用它来发展、兴起,很了不起。 第一财经:你怎么看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蒙古族牧民的生活条件与十几年前相比太不一样了。 杨玉成:现在他们的生活好多了,你看,蒙古包也有地暖,牧民的创造能力很强,生活得非常时尚。他们现在衣食无忧,有了城市生活的品格和品味,对传统文化也特别重视。我认为在我所了解的中国民族音乐里,内蒙古确实是一个典范。 有些地区的蒙古族已经不会讲蒙语,文化也断了,传承非常困难。但是比如在土默特左旗,有种奇特的景象,十几岁以下的孩子都能讲流利的蒙语,但他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不会讲。因为蒙古族孩子去上蒙古族的封闭式学校,有蒙语环境,这样有十几年了。效果出来了。 做文化花不了多少钱,主要是要自觉,有了政策就能做起来。蒙古族有与众不同的自豪感,每个人都知道民族历史上有成吉思汗,有曾经最辉煌的帝国。这种精神的力量是没有办法(被忽略)的。比如呼麦这种唱法,近100年来在内蒙古长期没人知道,但现在变成了完全生活化的艺术形式,民族的认同感太重要了。大家就觉得这就是我们蒙古族的,就要去学。 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前景非常好。宴请外地客人,以前请唱美声和流行的歌手唱歌,现在都是特色民歌。就像草原上这几天缺少雨水,草有点发黄,过几天下一场雨,立马就能绿起来。草原上就是这样,眼看着绿草长出来,有生命力,太了不得了。 传统音乐的保护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些传统音乐融入当代人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断流动发展的,不要把五彩生活中极其复杂和生动灵活的非遗放进套路,学者可以提出原则,但不要制定规则。你看今天这些传承人,都是非常有智慧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