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租公寓和共享单车 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故事(2)
时间:2019-08-16 13:06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第一派,开发商系。万科泊寓、龙湖冠寓、旭辉领寓为代表,开发商利用、盘活手上闲置的商办资源,打造集中式的长租公寓;
第二派,酒店系。如华住城家等,依托酒店品牌、管理能力,长短租结合,形成了并非主流的长租公寓;
第三派,创业系。如魔方公寓、YOU+、未来域等,强调社群运营、社区文化服务;
第四派,中介系。如链家-自如、我爱我家-相寓,房源大多较为分散;
第五派,地方国企系。如上海地产“城方”,首个国企租赁住房业务品牌,专注租赁用地、城市更新改造等租赁公寓业务。 这五大门派中,酒店派与国企派算不得主流。那么,主流的其余三派,现今日子如何? 中介系是近年来被曝光最多的。2018年全年,上海市消保委共受理了长租公寓类相关投诉3167件,同比增长2.2倍。投诉最为集中的就是资金问题,违反押金退还约定、误导租客向第三方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极易造成租客面临个人资金或征信风险。 最会讲情怀故事的创业系,开始“避实就虚”,转型为轻资产运营商,着重点放在租房客户的社群文化、运营管理等附加值服务。对拿房、融资都没有优势的创业系来说,与开发商联手,做好运营输出,也是目前可见的最好出路。 看上去“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开发商系,日子也不好过。长租公寓主要依托母公司的支撑与发展,一旦销售收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在上个月,接手不足一个半月、万科长租公寓事业部总经理薛峰就辞职了,万科“万村计划”也被曝触礁。 曾经风光无限,如今经营惨淡。接下来,整合、合并是趋势,像共享单车那样红海中只身杀出两三家寡头,也不是不可能。 好的长租公寓模式本来是: 好的长租公寓= 国企低价拿地+品牌开发商专业造房+创业系优质运营+中介平台合理选择 这甚至谈不上是“好事”,而是“本来就是”。每一方,每个人,都干着实事,不说故事。但就这么“本来”的事,现在却变得很难。 每个人都在说供应链,每个人都在说新经济,每个人都在说故事。从一部自行车到一套房子,长租公寓和共享单车,恰恰都诞生、火爆于2015~2016年间。如今,ofo99元的押金还有人尚未退还,长租公寓的租金也打了水漂。很多“分享经济”都是开头很美好,结局很鸡毛,令人唏嘘。 共享单车和长租公寓经常被拿来类比,一是因为二者同样的尴尬,在于行政服务与市场服务的模糊边界。 共享单车本来是行政公共服务,被市场化放开后,监管跟不上。同样,长租公寓出生在“政策故事”的背景下,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又不像人才公寓、廉租公寓设置那么多门槛,而是地方政府转嫁给了开发商,成为市场化行为。在政策、市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多边夹击下,长租公寓日渐成为“缝隙”中的花朵。 共享单车和长租公寓,还有一点很像——二者都在讲述近年来盛行的“分享经济”的故事。有人说,2015年是中国“分享经济”的元年。 它从优步、滴滴开始,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每个角落。出行的时候叫“快车”,或者地铁站出来骑一辆“摩拜”单车,去“wework”工作上班,所有疑问用“知乎”,晚上下班回到“泊寓”和邻居聊天喝酒,周末旅行住宿不再用携程而是“airbnb”。这是最分享的经济,也是“看上去很美”的生活。 那两年,“分享经济”成为资本天空中最闪亮的星。不谈个分享,不足以论人生。大家纷纷盛赞这是一场社会运动,是数字世界中的人们可以兼顾工作和生活的新型商业模式。分享和互联网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每个人可以更多地依赖彼此,而不是死板地受雇于某个企业,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副业,成为“微创业者”:司机、写手、“民宿”老板…… 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分享经济”,它似乎是一项可持续的模式,正逐渐取代主流商业。就像在出租车和滴滴之间,我们越发倾向于选择后者——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平台。 然而,看上去很美的故事,也有其暗淡的一面:在分享的同时,更需要强有力的保护和监管。共享单车各大城市“坟场”也正说明了监管的失败。长租公寓也是如此,如何监管房屋租金押金动向,是不是能放任平台大肆去搞租赁B2C?一系列的问题正考验政府的监管能力。 共享单车当年的口号是“让自行车回归城市”。要回归的不仅是自行车,更是每件事情的“本质”。租赁房子,就是帮客户租房子,收取信息费或者差价,就是这么简单;卖菜,把控品质,低进高卖,讨价还价,就是这么简单; 交通出行,计算多少时间,多少公里,多少钱,就是这么简单。 不是什么事都需要金融化、杠杆化,更不用一味去迷信信贷、融资、杠杆。相反,如何用缓慢、细碎的小钱积累成大钱,如何做好每件简单的小事让它成为大事——这才是我们要去相信的故事,回归经济的本质,回归生活的本质。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政策東風”再吹中小企業科技創新
- 下一篇:2019西安国际科学技术产业博览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