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如何借力艺术?揭密乡村复兴论坛荣昌峰会艺术装置走红之路(2)
时间:2020-11-25 20:07 来源:互联网 作者:COCO 点击:次
谈到城乡资源问题,郭龙老师认为,国家政策对乡村具有决定性作用,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土地政策,今年年初国家开始试点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政策,这对于乡村的激活将是一个利好消息。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获得、租赁及相关政策将愈发完善;另一方面是户口制度,现有城乡户口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资本与资源向农村的转移。随着国家双循环战略的启动,户口制度或许可以得到改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土地与人的固定关系。这些政策的合理调整将会为乡村注入更多活力,可以想象得到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城乡二元将不断趋于融合,乡村也将吸引更多的城市人群与资本的进入。 刘玉城老师也认为如果上一个二十年是城市的时代,那么下一个二十年是乡村的时代。之前国家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城市发展中,城市以点带面的经济形态已经形成,而我国还有广大的农村,乡村的复兴是我们国家现代化的要求。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教育、科技、文化的建设,中国的文化之源在乡村,所以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还得从乡村这个源头抓起。乡村的建设不是照搬城市,而是要成为城市群的后花园,成为我们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乡村不同的风貌跟文化,是我们艺术参与乡建的根和魂,我认同周教授的观点,中国的乡村给艺术家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场域”,乡建或许将是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有效的途径。 青年陶艺家管永双认为手工艺在乡村的传承、发扬会更加纯粹。他结合自己在通安村的生活经历谈到驻村艺术家对村民的改变更多在于意识的培养,而非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最后策展人徐洋回顾第一届山西沁源艺术装置展与本届荣昌艺术装置展,总结两届展览都是在装置艺术的语境下的空间表达,也是展览一开始定下的总基调。通过此次研讨,这一基调被总结上升到理论层次,深化了展览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本栏目下所有稿件均由第三方平台提供,所发布信息内容的准确性由原内容提供者独立承担完全责任。北方网刊登此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中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方联系(电话:022-23601035),我们会尽快处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