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时尚 >

观夏冰舞蹈《巴山豆》之工匠精神(2)

  下面我谈谈夏冰作品《巴山豆》的结构。导演用对比的手法虚实结合设定了两个场景来表现舞蹈的冲突,前半部以爷爷的形象代表了一群长者,主要刻画了苗乡留守儿童们的生活现状,第二大场景是学校老师上美育课的情景,表现了在学校阳光般的教育下留守儿童们的成长和阳光般的温暖。

  舞蹈结构:舞蹈中设定一位长者老爷爷来代表现在农村老爷爷、老奶奶的形象,引子:苗乡山寨,清晨老爷爷唱着古老巴山豆的童谣在田地里劳作,声音充满了艰辛和苍劲,并准备带着这群孩子们去上学。

  第一段:苗乡儿童的打闹展开了矛盾冲突:三四个留守儿童们不爱学习、不受管教、相互打闹、还有的懒惰不去上学,让老爷爷苦不堪言。

  第二段:孩子们唱着巴山豆思念远方的母亲,孩子们在无助孤寂中唱着“巴山豆”的童谣“巴山豆夜夜长,巴来巴去想爹娘。”对远去打工父母的思念。

  第三段校园A校园歌声:校园里传来朗朗歌声:“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儿歌的声音吸引了这群留守儿童们,爷爷带着孩子们向校园奔去。

  第三段全剧高潮段校园B欢乐阳光美育舞蹈课:导演用非常精炼的手法借用美育课的教学让这群留守儿童们愉悦地融入到了学校的欢乐氛围中,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发课本、朗读儿歌、打篮球,更结合苗族的体育传统项目跳竹竿,让孩子们沉浸在一片的欢声笑语,阳光洒在孩子们和爷爷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尾声:“巴山豆夜夜长,巴来巴去想爹娘。”童谣再次响起,这次的巴山豆是这样的清亮、充盈幸福的温暖,金灿灿的阳光洒在了孩子们红扑扑的脸上,我们的党和祖国就是孩子们的母亲,爷爷和老师一起笑脸拥抱孩子们。

观夏冰舞蹈《巴山豆》之工匠精神

  舞蹈《巴山豆》夏冰导演在表现苗乡留守儿童们在缺失父母之爱而疏于管教时,更进一步从正面歌颂了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积极建立爱心工程和在学校设立美育课的教育来关心和爱护留守孩子们的健康和成长。

  舞蹈风格:舞蹈背景是发生在苗乡的一个山村,从音乐动机到舞蹈风格都具有苗族特点,音乐上以苗族童谣“巴山豆”为主要创作核心,主题非常鲜明,生动深刻,舞蹈具有苗族民间特色。

  舞蹈动律:用苗族甩和上身的摇摆的动律进行变化发展,同时加以儿童舞步跑步、跳步、走步等,儿童舞律动和加以木偶的形象来进一步丰满舞蹈的语汇。

  舞蹈道具1:运用了群众熟悉的苗族传统项目跳竹竿,导演在学校美育课上巧妙地运用了跳竹竿既表现了苗族传统特色,也展示了苗族课堂的丰富和情趣,导演在高潮中让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和爷爷一起跳竹杆感受天伦之乐.

  道具2:小篮球也是校园常见运动项目,更具有代表性。导演将打篮球的精巧飞动穿插在竹竿舞中,篮球在空中抛,竹竿在地面跳跃,构成了一副时空美妙的场景,形成了时空线条穿插的画面美感。

  如果说《巴山豆》尚有不足:1、如何体现苗族人的艺术情感还需更细腻地刻画,使舞蹈更加深情动人,音乐更需加强苗韵韵味;2、从苗乡转入校园的转折段中还可以设计得更加精巧和灵动。

  一个好的作品,不仅是欣赏它的美,更能从美的感受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并能达到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的统一,舞蹈《巴山豆》夏冰导演正是力求这样的统一。

  希望夏冰在今后创作中始终保持这种工匠精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呈现、回馈给社会,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梁晋为武汉歌舞剧院编导(国家一级编导)

  本栏目下所有稿件均由第三方平台提供,所发布信息内容的准确性由原内容提供者独立承担完全责任。北方网刊登此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中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方联系(电话:022-23601035),我们会尽快处理。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