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生活 > 娱乐 >

《大秦赋》:影像叙事的历史观照(2)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讲述了从赵政到秦王政的曲折过程。他的“原生家庭”是支离的,他的童年是颠沛的,他也靠“被拼爹”上位,还有“非婚生子女”的阴影,他在多方力量的倾轧与裹挟中成长,这些情况在《史记》里有载。与他的主要对手赵国公子赵偃相比,或者与燕国公子丹、甚至其他诸侯国公子相比,剧情中的嬴政,起点确实很低。他的成熟经历,史册里没写,但剧情赋予了他一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虚构的。这个过程编织得好不好,观众自有己见。但剧作确定无疑地是写了一个从低起点,经曲折的上升期到最后成功的年轻君王的奋斗故事,本剧中的秦王政是阳光的,作品推崇的也正是“那股劲儿”,那种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精神与豪情。

  多写齐国几笔如何?

  《大秦赋》主打秦赵攻守的叙事主线,将宗祖近源的秦赵两国互设为死敌,多是写秦王政与赵王偃的对手戏。在历史上,赵国确实是秦国东出的巨大障碍,“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结构秦赵矛盾,确实能让剧情紧凑。同时,这或许也是想通过让本来就同宗的秦赵两国,再度合一,来达到曾是“一脉”又回归“一家”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效果。

  但换个角度来看,或者说从《六国论》的视角出发,在同样的历史情境下,多写齐国几笔是否会让本剧更有滋味?

  在战国时代后期,以商贾立国的齐国,旁观秦与其他五国相攻伐,袖手旁观,举国上下想的都是渔利发财,“活在当下”苟且偷安。春秋时代,“五霸之首”是齐国,及至昭襄王在位,秦国也是有畏于齐,才向齐国提出“东帝西帝”的想法。

  之后两国力量此消彼长,齐国自恋、短视、恃大、偷安,终至忘战而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于齐国之亡处慨叹:“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在秦之得天下与齐之丧社稷的对比中,蕴含着“忧患”与“安乐”之思。

  历史题材中的“庙堂故事”渐息,历史古装题材中的“宫闱故事”增多。《大秦赋》创作于这样的氛围中,华阳夫人的强化塑造也属于入“戏”随俗,确为遗憾。

  当然历史正剧的创作,难就难在如何平衡历史真实和艺术加工,能够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已属难得,让我们更多地关注这部电视剧的魂和根,能从中找到创作者想要激发的“那股劲儿”!那种“豪情”!(内容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央视剧评)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