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少:遇见困难就逃跑,不是我的选项(2)
时间:2020-12-29 10:23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三四个月后,华少与直播观众建立了独特的信赖关系。他们叫他“肥仔华”,他叫他们“老铁”。如今偶尔有评论故意找茬,老铁们都会帮“肥仔华”鸣不平,“咱们也有自己人了,那个时候觉得心里挺温暖的。” 2 证明自己不只是“中国好舌头” 话语更密、语言量大不一定是好的 1999年,胡乔华刚考入大学,报名参加了杭州交通经济之声的主持人选拔赛,总是跑到老师那里请教学习。他在自传《梦想不过是个痛快的决定》中回忆,一位老师曾毫不客气地指出他说话太快,缺少顿挫,语言情感表达力不足。“通俗解释是这样的:光说话快没用,根本做不了主持人!” 从某种语境来看,这句话在华少身上,并不全然正确。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舞台上,华少以47秒350字的逆天语速,浓缩了原本两分半的广告口播,带给观众自带三倍速的兴奋感。现象级综艺+“中国好舌头”,让华少一夜间迎来事业巅峰。 “按照现在的话说,当年也是流量很行的人。”华少调侃自己。 工作量陡然增加,工作质量也意外提升。《中国好声音》的巡演从亚洲走到北美,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几乎都听过华少现场表演口播。随后华少主演了大电影处女作,宣传语中写着他的角色“尽展口才”。2013年,华少参演了赖声川的话剧,2014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我第一次真正有了暴发户的心态。” 第一年,无论去哪儿,华少说一段广告,底下一鼓掌,就能下班了,“觉得自己挺牛,念广告都能成为表演,比唱歌都快。” 第二年,华少有点腻了。虽然找他上台“念广告”的活动只增不减,但他感到害怕,他知道“好舌头”早晚有一天会没意思。 华少习惯将眼光看得很远。一件事可否有持续发展的空间,远比其在不在风口,更值得他思考。第三年后,华少明确跟团队说,只要是跟快嘴相关的合作,都尽量先婉拒。在此期间,华少自掏将近百万元,制作、主持了读书类节目《华少爱读书》,展现其私下文化论道的一面。他试水制作了脱口秀节目《全民奥斯卡》,那时脱口秀还未形成全民效应,但他猜测,这或许是未来能够赖以为生的新风口。然而,两档节目都没能推出第二季。 而后,华少又用两档养成综艺,试图成为中国偶像的弄潮儿。还是不行。蜜蜂少女队、优我女团,遗憾地淹没于中国偶像生产链上。五年之后,《蜜蜂少女队》的刘雨昕、孔雪儿,《最优的我们》的赵小棠等人在另一档养成网综中出道,网友考古后评价,华少做节目选人眼光还不错。迟来的认可让华少感觉到些许安慰,“她们成功了,某种程度上让我的失败感还小了一点。侧面证明,当年我也不是一无是处。” 七八年过去了,“好舌头”热度还在持续,“发胖”“减肥”“嗓子哑”又成为搜索引擎中,华少全新的后缀。团队经常调侃,他是永远靠身体器官被大众关注的主持人,其他的都不行。 “那就努力把主持做好吧。”如今华少看得坦然。他仍相信自己是厉害的,只是没有被看到。 上个月,在某档节目中华少采访了冯骥才先生。录制结束,先生对他表示感谢,愿意把多讲的机会让给他,“这是对我最高的评价了。我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不是话语更密,语言量大就一定是好的。” 3 是创作者,不是工具人 主持人的自我净化能力,是值得思考的 在2015年2月发布的博文《主持人还有将来吗?》中,华少曾记录了一次参加大型演唱会,台下观众高呼让其念广告的往事。他说,这大概是观众第一次在公共场合,主动要求主持人念广告。这似乎是他的荣幸,但也让他心底有一些忧伤,对自己所处这个行业的忧伤:主持人,除了能报幕和报广告之外,还能做什么? “那时也是暴发户心态,写得也不太准确。我从没有对主持人这个工作有过懈怠,但我确实认为,主持人自我净化的能力或发展方向,是值得思考的。” 危机感推着华少不断改变、尝试。五个月后,综艺《出发吧爱情》在浙江卫视正式播出。华少的身份不再是主持人,而是总导演、总制片人。从开机到收官的近半年,华少推掉了大量主持的通告,把家搬到了办公室,睡觉也成了极为奢侈的事。他曾在媒体采访中坦言,有一次五天五夜连续工作,每天只睡一个多小时,还曾在朋友圈里开玩笑说,自己已经把吃饭和睡觉这两件事都给“戒掉”了。但,他重新收获了乐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