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见字如面》上党史课:重读《共产党宣言》 感受信仰的力量
时间:2021-02-26 15:38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上周六,《见字如面》第五季《初心季》回归,首期节目带领观众回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漫漫“前夜”,真实再现了内忧外患、饱受屈辱的旧中国,在黑暗中等待黎明曙光。看完全新“换装”的节目后,不少网友感叹“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本周六21:20,黑龙江卫视将播出《见字如面·初心季》第二期节目《信仰》。届时节目将继续通过“演”信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到共产党初心形成的原点,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循迹历史,重温“信仰”的力量。同时,节目首期和第二期也将一起于当晚22:20在腾讯视频回归、上线。 重读《共产党宣言》 探寻初心原点 中国共产党不同于以往中国任何政党,它是有理论支撑、有信仰支撑、有明确的社会革命愿景的政党,这个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信仰的力量、蓝图的感召,也无不源自于此。回顾初心,一个关键的初心就是全世界共产党的共同纲领和指导思想——由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让迷茫的中国进步青年,找到了新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被翻译成汉语,出版的小册子开始流传。很多进步青年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信仰者,革命者开始在无产阶级的大旗下重新集结,组成了中国共产党。 本期节目开篇即是每个共产主义者常读常新的不朽经典《共产党宣言》。节目中,在中国东部的工厂、西部的乡村、北国的雪原以及南方的密林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士兵等社会各阶层集聚成群,接力选读《共产党宣言》中的经典片段。 《共产党宣言》中许多令人耳熟能详的段落,唤醒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何来的最早记忆。历经170余年人类历史的思潮激荡和风云变化,《共产党宣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殿堂最璀璨夺目的瑰宝,而且也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赖以滋养的经典著作,更是共产党人不断走向未来的理论依据。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它所散发的真理光辉,依旧粲然如新。重温这部经典,对于追溯共产党人初心的形成,记取其因何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便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同学少年:建党先声,改造中国与世界 随着《共产党宣言》的传播,早期“共产主义小组”如雨后春笋在全国萌生。其中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前身,是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于1918年4月在长沙成立的新民学会。会员定期举行会议,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方法。 五四运动后,新民学会包括蔡和森、萧子升在内的部分会员,赴法国勤工俭学,另一部分则以毛泽东为首留在国内坚持斗争。两地会员经常通信,交换学习心得,讨论革命问题。 1920年到1921年,蔡和森在从法国写给毛泽东的两封长信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组织共产党的主张,毛泽东则在回信中,对蔡和森建党、实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表示“没有一个字不赞同”。 节目中,这段当年“跨洋论国是”的鸿雁传书,穿越时空在同一舞台上呈现。时年25岁的蔡和森(冯嘉怡饰)与27岁的毛泽东(靳川川饰)跨洋对谈,隔海交流。蔡和森在信里提出“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两位青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他们对中国前途的深刻思索与远见卓识,在100年后的今天听来仍然令人振聋发聩。 踏破铁鞋求真理 字里行间藏“初心” 在共产党建立前后,年轻的党员们渴望学习、渴望经历、渴望战斗。一大批中国的有志青年去了革命后的苏联,到那里去学习革命的经验,见识革命的成果,参加革命的实践。这批人中就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张太雷。 1921年1月,23岁的张太雷被指派为正在筹建中的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个使者,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在离开中国时,张太雷给远在江苏武进老家的妻子陆静华写了一封家书。 在这封家书里,张太雷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剖析,他不回避自己也曾有过追求功名利禄的想法,但是经过一番挣扎,他发现“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唯有求得高深的学问”才可以让心境安定、道德高尚。实际上,当时由于受秘密工作的约束,张太雷不能在信中告诉妻子自己此去莫斯科的真实目的,他甚至只能将自己此番离家去国投身于共产主义革命事业描述为“求得高深的学问”。在极尽婉转地抒发自己革命理想的同时,他还劝导妻子也应用功学习,争取成为一位独立的女子,照顾好家里的母亲和孩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