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2021开年演讲,看见更大的世界,感受大国力量
时间:2021-03-02 10:58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数字化时代下,每个人都有机会超越我们当下所处的时间与空间,看见更大的世界。“更大的世界”是一个开放式命题,是汇聚了各行业翘楚的真知灼见后,逐渐形成的广阔世界。 当时间来到开年返工季,面对大众对未知未来的不确定,今日头条与湖南卫视联合打造了2021春季首档演讲——「今日头条2021开年演讲」,汇聚来自医学界、科技界、法律界、演艺界等各行业翘楚,通过嘉宾演讲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宝贵经验,让大家看到更广阔的精彩世界的同时,传播社会正能量,一同展望令人期待的2021。 致敬:了不起的科学工作者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本次「今日头条2021开年演讲」上,“科技”走到了舞台之上,负责人造太阳的研究所副所长钟武律、副书记蔡立君和嫦娥五号采样封装分系统设计师邓湘金、郑燕红在线召开“科技发布会”,“北斗”卫星系统女科学家徐颖分享科研结果,在新时代新一年的背景下,带来最前沿的科技解读。 徐颖 《北斗》 “在未来我们北斗人都将持之以恒栉风沐雨,我们和大家一起期待着北斗更大的辉煌。” 2020年对于北斗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忘的年份,北斗系统终于完成了整个系统的建设工作,开始正式地向全世界人民提供服务,真正地从中国的北斗变成了世界的北斗。 或许有人会疑惑,作为世界上第三个建成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系统的意义是什么? 徐颖用一系列历史与案例告诉大家:北斗是我们守护国家独立主权完整的“金钥匙”。只有建成属于中国自己的导航系统,才能让中国安全,让中国人民放心。 钟武律、蔡立君《人造太阳首次放电》 对于“人造太阳”这个“新兴事物”,我们总是充满了疑问和好奇:什么是核聚变?核聚变安全吗?人造太阳是太阳吗?又有什么意义?人造太阳实现后,人类未来的场景是什么样的?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负责人造太阳研究的钟武律和蔡立君都进行了回答,将一个个复杂的问题化繁为简,终于解开了“人造太阳”的神秘面纱…… 原来,人造太阳与太阳无关,是在地球上利用太阳发光发热原理建造的受控核聚变装置,它的真空容器构造和“甜甜圈”类似,外部像“排骨”,是一种清洁能源,也是人类的未来。 从左到右:郑燕红、邓湘金、钟武律、蔡立君 邓湘金、郑燕红《嫦娥五号登上月球》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并带回了陌生的“月壤”。 这一轰动全球的举动不仅代表着中国在航天领域已经处于龙头地位,更彰显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在相关领域中持之以恒的坚持与坚守:为了保证月壤在返回地球过程中免受大气污染,我们的科学家发明了逆风防控装置,最终带回了几乎没有残渣水分的月球土壤,不仅是我国进行月球探索的一次飞跃性技术突破,也打破了全世界44年来首次取回月壤的记录,让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见证:中国百姓故事 2020年是艰难的一年,但也是充斥着感动与变革的一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我们打响了新冠防控的攻坚战,国内首部战疫纪录电影作品《武汉日夜》上映,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直戳我们的心灵……同时,作为十三五时期的最后一年,我们通过精准扶贫,摆脱了绝对贫困…… 平凡的生活里,其实映射出的也是更大的世界,而亲历这些历史的我们,正是广阔世界的见证官! 潘维廉 《我在中国32年》 “看过世界,更爱中国。” 美国出生的潘维廉,是中国第一位拥有“身份证”的外国人,也是第一个定居厦门的外国人,自1988年来到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开始,他就对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充满了好奇:山西人是不是把醋当水喝?东北人是不是顿顿饭要喝酒?内蒙古人是不是都住在蒙古包里,骑马上学,没事就吃羊肉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