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演技教科书?说多就不值钱了(3)
时间:2021-03-15 16:35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于和伟并不在意。唾弃和咒骂于他而言,都是对角色的最大认可,反而那一年,他达到了从业以来最好的状态,“我坚持了这么多年,来寻找自己的理想,我没有白跑一趟。” 但观众还是只记得角色,记不住于和伟的名字。即便他和高希希持续合作了七部作品,包括《光荣岁月》《纸醉金迷》,他在《局中局》和《岁月》中的表演也被一些老师拿来做表演范例。曾有人对于和伟说,“你就是不会宣传。”实际上,新《三国》和《军师联盟》播出后,于和伟看到网上铺天盖地对他的认可,一度睡觉都是笑着的。他拥有最朴实的“虚荣感”,只是他要求自己克制享受。 “我演《三国》的时候,一些媒体说‘于和伟拍了那么多戏,终于在《三国》里演刘备火了’。可是后来也没怎么样啊。去演曹操的时候,(一些人)又说,‘于和伟演了将近小二十年的戏,包括演过《三国》里的刘备也不温不火,一个曹操让他火了,演技炸裂’。”于和伟笑着调侃。 每一个阶段,似乎都有人在反复认可他,而当满大街都在形容好的演技是“炸裂”时,于和伟反而觉得不值钱了,甚至言过其实。“不要给自己头上戴那么多的‘王冠’,太沉了。轻装前行不好吗?” 演戏的心思曾短暂偏移 ——为迎合市场而妥协,却发现自己做不到 《觉醒年代》播出前,于和伟曾在微博发文称,从未这么期待过一部自己演的戏。“我战战兢兢,又信心满满。” 信心满满,在于对优秀文艺作品存在价值的认可;战战兢兢,在于担忧如此鸿篇巨制,是否能被当下的市场和观众所接受。“好的文艺作品,永远不能丢掉了引领作用,让一代代年轻人受教育。但现在的文艺作品,同时也是文艺产品,两者不能单摆浮搁地对位。如果你在文化市场上没有好的表现,它的传播力度也会受损。” 近三五年,网络媒体迅猛发展更新了影视作品的观众组成,于和伟发现,现实主义的表演方式不“香”了,戏剧似乎也失去了本体。观众关注的重点是演员帅不帅,流量多不多,但这些都不是他努力的方向。 于和伟本不应在意市场的。他犹记自己在拍摄《历史的天空》时,需要从二十多岁演到五十多岁。导演说他的头发太长,不像中年人,他直接让剪子伸到头发里打薄,用手一捋,全是稀疏的碎发,“现在会吗?现在所谓的帅是外在,不是人物内心。” 但,一个人物若不被观众看到,演员也同样失去了其存在意义。“适不适应,不是你说了算的。”于和伟妥协了,在某个他未具体指明的阶段,他也尝试过一些“非于和伟标准却迎合市场”的影视作品。或许观众看不出来,但他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心思偏移了,不再仅集中于表演。“我看了之后才觉得,我不喜欢,我做不了。我马上就回头了。” 拍摄《觉醒年代》时,反而是他最坚定自我的阶段。“我会更知道怎么演,踏踏实实地走好的故事,走人物关系,我觉得更好,比我以前好像又有进步了。”在选择与坚持,对抗与和解中,于和伟正以自己的步调,适应着这个市场全新的生存法则。 但看似一切没变,一切又好像起了变化。2004年于和伟曾参演电视剧《岁月》,改编自小说《沧浪之水》。在剧中他饰演了一名前期性格善良的机关干部,而后却逐渐成为一个唯命是从、阿谀奉承的“马屁精”。这部戏被积压了五年才播出,也并非于和伟的代表作品,但近些年,他总是不时想起这部剧。那时他刚拍完《历史的天空》,“万古碑”的角色还未闻名于耳,演员前路充满未知。“我当时的状态特别纯粹,没有想任何演戏之外的东西,想市场喜不喜欢,会不会得到什么。那些杂念都没有,就特别好。” 为什么不能再回到那时单纯的状态?这个问题,于和伟一直在思考,却似乎还未寻找到准确答案。 “接受潮流,但不依赖其走红” 如今于和伟也有了全球粉丝后援会,官方认证,粉丝将近2万人。其中部分人称呼于和伟为“于老师”,也有一些亲切地叫他“哥哥”。粉丝们每天会在微博超话签到,为于和伟的新剧自发剪辑、应援、宣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