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又见奈良》明日上映 导演鹏飞接受采访(3)
时间:2021-03-18 01:30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而之前为了争取实习机会,鹏飞在网上把香港所有的电影公司地址都记下来,“我从小就喜欢香港电影,所以就把自己的实习地点选在了香港,我查到了差不多130家公司,就打印了130份简历,带着自己的学生作品,亲手送到这些公司去,同学跟我说现在都是发email,我说发email,人家根本就不看,我觉得我亲自送过去更有诚意,可能人家还能看一下。” 鹏飞坦承他的实习经历比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对他更为有益,而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蔡明亮导演。2008年,鹏飞有机会去蔡明亮导演的《脸》剧组中实习,鹏飞说他的工作是打剧本、翻译、开车和担任现场第三副导。打剧本时蔡明亮在旁边念,他负责打字,经常搞不明白蔡明亮念的是什么意思,“听不懂,他讲一讲之后我大概能明白,太难了。” 2012年,鹏飞又参与了蔡明亮的短片《行者》,2013年,担任了蔡明亮电影《郊游》的编剧。 何以受到蔡明亮的青睐,鹏飞想了想说:“我妈妈告诉我工作的时候要不遗余力,所以我在剧组就是哪儿需要我,我就能往哪儿跑,特别卖力气,我不知道蔡导愿意用我,是不是觉得这小伙子还挺能跑的。” 和蔡明亮在片场合作,鹏飞的一个体会就是不要推卸责任,比如说一个道具出问题,导演就着急地问是谁的责任,在旁边的鹏飞不会说这是道具的责任,他的任务是赶紧解决问题别耽误拍摄,“像这些大导演,见过的人太多了,经历的事也太多了,他当然知道那是道具的责任,但他当时着急,需要一个人站出来给他解决这个事儿,我做了导演后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做导演选同事的时候也是选这样的,就是不要推卸责任,把事情做好是最重要的。” 鹏飞坦承蔡明亮导演对他的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我拍第一部电影《地下香》的时候完全没有办法找到自己的方式。” 《地下香》的大部分场景取自地下室,鹏飞说这都与蔡导有关,“蔡导总是喜欢找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废墟啊阁楼啊什么的,但我拍完之后看照片,我觉得根本就不是我的,那是蔡导的风格,我是东施效颦,所以后来第二部《米花之味》我就开始变了,但这个改变的过程非常痛苦。” 4 和蔡明亮导演学到三点:真实、细节和有营养 鹏飞曾经认真地总结他从蔡明亮导演那里学到了什么,结论是三点,“第一是真实,真实是最为重要的,如果这个故事不真实,我就没有办法相信,就谈不上感动,更谈不上思考;第二是细节,影片人物的塑造需要细节,用细节来讲述这个人的背景;第三是有营养,片子不能白看,看完之后都不知道干吗不行。这三点对我影响挺大,就算我以后拍商业片,也会以这三点为基准。” 鹏飞谦虚地说自己并不是好的编剧,而他的剧本能够被喜欢,就是因为有生活,“我没钱请编剧,也没有一个编剧能跟着我在一年中用八个月、十个月的时间去体验生活,所有的素材都是自己看见、听见、感受到的,然后我把想写的写在黑板上,听着适合这个电影的音乐开始挑,挑选最为适合的开始创作。” 《又见奈良》中对细节的处理真实细腻,让影片非常动人,例如奶奶着急时还会蹦出俄语,例如家中支着“大锅”的基本上住的是中国人。鹏飞说他们走访时,走在一栋房子前看到了“大锅”,就下车去拜访,“推开门就是东北小品《卖拐》的声音,‘还要啥自行车啊,拐了拐了’,特别亲切,他们还特别热情,问我们‘吃饺子不?爱吃酸菜馅不?外面买的酸菜不行,我们都是自己腌的’,而这些细节都被放进电影中了。” 《又见奈良》的结局是开放的,继续寻找还是放弃寻找?奶奶的内心是绝望还是怀有希望?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解读,鹏飞说结尾这一幕是他写剧本时最早想到的,关于日本遗孤的故事,他在《又见奈良》这部电影中已经表达完毕没有遗憾,至于观众如何继续思考,就已经不是导演的任务了:“我觉得电影不是一个去解决问题的工具,更多的应该让观众去反思,我没有必要去解释,告诉你答案,而且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导演也只是把他的人生观、经历、感受拿出来和观众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导演拍片只是有想表达的欲望,而导演并不掌握问题的答案。” 鹏飞导演的三部电影均被外界评价不俗,但他表示自己不是“天赋型导演”,“我是努力型,我会督促自己多拍一些想拍的电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