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犇:跟着共产党走,是一辈子的事情(2)
时间:2021-06-07 15:25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拍《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牛犇不止流泪一次。剧本还原了1961年的往事。新中国正闹旱灾和饥荒,周恩来总理在四天四夜里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于走访调研中了解真实情况后,为民纾困。牛犇说:“电影记下的画面,也是中国共产党心向人民、老百姓对共产党忠心不变的证明。”2016年,电影《邹碧华》启动拍摄。牛犇的戏份只有一天,可他被邹碧华的忘我精神深深打动,“他心里装着人民,只要利于人民的,他总身先士卒地做”。跟着剧组学习材料时,邹碧华生前的话震撼了牛犇——“我们生活的世界本不完美,但正因它的不完美才需要我们去努力,去奋斗。”电影杀青那天,80多岁的牛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2021年再忆当时,牛犇说,就像小时候那首歌里唱的,不是为做官也不为面子光,“一路走来,我真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做什么都是为了人民”。 “86岁了,为党为人民工作的每一天,都很珍惜” 牛犇如今居住的养老院底层有处不大的展示角,柜子里最显眼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6月写来的信,信上勉励牛犇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家属、访客经过此地总会驻足细细观看,当事人挥挥手,“大家为我高兴,但我自己不能太高兴了。我宣誓过,那么‘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就不能是句空话。” 一辈子心向着党,夙愿终于达成,欣喜是加倍的,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总是催动着他。在牛犇的房间,桌上摆着本蓝色文件夹,打开,里面每一张纸都是一张剧组通告单,13张代表了2020年牛犇塑造的13个角色。“我每一次拍戏都会保留一张通告单,留作纪念也以此敦促自己抓紧时间。我86岁了,即便不睡觉,为党为人民工作的时间也不会太久,每一天,我都很珍惜。” 仔细打量那一沓通告单,第一张标注着2020年1月3日,剧名《我的爸爸是警察》,第二张跳到了5月的《村长打工》。 “空缺的日子是疫情暴发的时间。”牛犇记得,不在剧组的日子他时时为疫情揪心,也由此反复确证着党与人民之间强大的凝聚力。“我们成就的所有事业,都是因为党的正确领导,因为全中国人民牢牢凝聚在党的周围,才拥有了战无不胜的力量。比如这次疫情,比如现在14亿中国人民都能吃饱穿暖。”所以,2020年底,微电视剧《家道颖颖之大考2020》发来邀约时,牛犇为此推迟了自己的一个手术,只因这部作品讲述抗疫的故事。 牛犇拍戏不少,但他很挑剔。他定下接戏的原则,头一条就得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不论角色大小,也不论别人给多少钱,角色必须要正,故事表达的主题也要正,否则我不去。”他始终记得过往几十年里好演员、好党员做出的榜样。当年拍《海魂》,几位主演赵丹、崔嵬、刘琼、陈述都已是“大明星”了,可谁都不端架子,认认真真与所有人一起琢磨演技。那会儿,演员在剧组的生活费是要自掏腰包的,几位主演收到家里寄来的钱,便会给剧组同事加点菜。如果出门需要坐车,也是论年纪不论名气。牛犇看在眼里,“这就是党领导下文艺创作的模样”。 今年初,上海1月最冷的一天,牛犇去《大城大楼》剧组“帮忙”。故事以上海中心为舞台,讲述一群90后在浦东开发开放的浪潮中挥洒青春、践行梦想、创造奇迹的故事。牛犇依然只是客串一个小角色——一场老党员捐款的戏,他提前一晚就设计好了细节,特地找出一个旧旧的布袋子,包好两万元钱,还准备了零钱和几枚硬币,“这是老先生从银行里取出来的,得有整有零,零钱是利息”。细节,一下子让老党员的形象生动了不少。 牛犇说,入党这三年来,总书记的回信反复涌上他的心头,“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这样的勉励一直在鼓舞着我,我的劲头特别足。我现在就想着尽量多做工作,为我们党贡献每一份力量。生命不息,风帆就不能落下”。 摄影:袁婧 人物小传 牛犇,原名张学景,男,汉族,1935年7月生于天津,2018年5月31日入党,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上影演员剧团演员。1945年拍摄首部电影《圣城记》入行并取艺名牛犇。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从艺76年来,在电影《牧马人》《泉水叮咚》《邮缘》《猴娃》《棋王》、电视剧《老酒馆》《外滩钟声》《海棠依旧》《遍地书香》等作品中饰演配角。1980年代,出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电视部主任,主导了《踏浪》《蛙女》《上海屋檐下》等电视剧的拍摄。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等荣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