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生活 > 娱乐 >

电影《一九二一》:还原历史细节 拍出时代新意

  还原历史细节 拍出时代新意

  黄建新和他的搭档谈电影《一九二一》创作幕后

  银幕上,王仁君饰演的毛泽东在100年前的上海街头飞奔,蒙太奇手法将观众带入回忆和美好憧憬;屋顶上,黄轩饰演的李达放声呐喊,初晨的阳光抚过房檐瓦片,也抚过这座光荣的城市;红船上,天空正下着雨,倪妮饰演的王会悟在召开一大会议的船头撑起油纸伞,雨渐渐停了,红光洒在她的脸上,也洒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六天前,电影《1921》作为开幕影片,在金爵盛典上完成了首次放映,赢得了观众长久的热烈的掌声。

  求新 国际背景

  昨天,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主席论坛开讲,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电影《1921导演黄建新,联合导演郑大圣,制片人任宁,编剧余曦,主演王仁君集体亮相。求创新,抠细节,一百年,正青春,导演黄建新用“《1921》是2021年的‘1921’”来定义这部电影。

  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观众似乎习惯了黄建新导演的主旋律电影。十年前,《建党伟业》从1911年“武昌起义”写到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跨度10年,出现了无数历史细节,牵扯了很多历史人物。当再度面对“建党”这一历史时刻,黄建新说要有所改变,有所创新:“10年里,关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变得非常详实,又有很多新的资料出现,我们必须要改变视角,把这个新意表达出来。”

  在《1921》里,黄建新带领主创团队打开了建党时期的国际背景。比如,影片特别引入了日本视角。黄建新说,这是因为剧组在拍摄期间获得了特别重要资料。“日本的协拍团队和我们的策划团队一起在日本警视厅的档案馆找到了一个电报记录,记录了1921年6月30日,共产国际代表要在上海开一次会,日本方面掌握了当时开会的情况。”

  编剧余曦在查阅资料过程中也对“世界性”感同深受。“我们发现共产国际的两位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其实是有分工的,两人一明一暗来到上海做自己的工作。马林受列宁的指派来到上海观察中国的工人运动,他是一个明面上的人物;尼科尔斯基参加过红军,被派来支持工作。”余曦表示,他们要躲开租界巡捕的追捕,片中一场飙车戏让影片多了几分谍战片的质感。

  求真 推敲细节

  据制片人任宁透露,剧组除了在车墩影视基地同比例复原了中共一大会址、二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博文女校等场景外,还在上海很多百年前的老建筑里实景拍摄。“更打动观众的,是影片展现的真实烟火气。有一场戏是毛泽东初到上海,李达、王会悟请毛泽东吃饭。”

  任宁回忆说,“在那个季节,上海人夏天习惯在后弄堂摆一张桌子、几个小竹凳,他们会吃一些什么菜,这些都不是随意摆的,而是导演们和美术道具团队谈论了很久,精心设计的。要符合人物和情节,也得符合上海人的日常习惯。”片中有一场戏,李达带着挫折和彷徨的情绪来到天台,王会悟为了安慰李达,给他端了一碗汤圆上去。原来这碗出自“乔家栅”的汤圆也经过仔细讨论,“到底有什么样的小吃是上海人那时候经常吃的,而且这家店得在100年前就有的。这个不是植入,而是为了体现历史真实感需要做的功课。”任宁说,电影里还藏了许多这样的细节,“只为了对上世纪20年代上海这座城市的生活和文化,从细微到逐渐放大全貌式展现。”

  青春 朝气蓬勃

  《1921》中处处洋溢着的青春感,让年轻观众觉得特别亲近。王仁君也是在看过成片后,才感受到导演的用心良苦,影片就是要还原一代领袖的青年形象,“他不希望把毛泽东的高瞻远瞩代入到他的青年时期,他青年时期就是一个满怀理想,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热血青年形象。”

  影片联合导演郑大圣补充说:“100年以前,他们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我们要的就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尤其,这种蓬勃昂扬的青春感不只存在于主要角色的身上。拍五四运动段落时,任宁根据资料发现,那时有四位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女生在五四运动中非常有名,被称为“五四四公子”。黄建新便执意要找到类似的大学生,“20岁的人,因为还没有经历过社会各种复杂起伏的考验,所以他们的眼睛都是明亮清澈的。”于是,剧组在北电、中戏、上戏等艺术院校找到了一批一、二年级的大学生,“这些真实的大学生是不一样,从那个游行队伍走过来的时候,镜头推向他们眼睛的时候,就会让人真切感到,那就是青春。”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