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在抖音再现“核舟记”,兴趣电商助核雕产业开拓新市场
时间:2021-06-21 11:48 来源:互联网 作者:COCO 点击:次
有哪些语文课文,是你一辈子都忘不掉的? 有人说:“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有人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这句出自《核舟记》,讲了一个叫王叔远的明代奇人,在一颗仅有两粒米高的果核上,雕刻出苏轼泛舟赤壁的场景。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黄庭坚的字)背…… 这件工艺品,展示的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一个场面。 前一天还在苏堤上晨跑的苏东坡,这会儿被派到了湖北黄冈,正经历着人生最灰暗的一段时期。 他来到赤壁江边,遥想当年,周瑜英姿勃发,击退曹操八十万雄兵的英雄事迹。 而他自己,空有一身抱负无处施展,心情郁闷得很。 还好有两个好兄弟,陪他驾船游玩,不离不弃,感情好到可以称为文学界的桃园三结义。 这两个人,也是上得了中国文学史的。他们三个聚在一起,用今天的话说就叫“神仙打架”。 一个江西老表,黄庭坚。 你身边肯定有个30多岁的大爷,微信签名是他的一句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喝到上头的苏东坡感慨良多,欣然写下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怒发冲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历朝历代,中国人都把在赤壁划船这番场景,做成艺术品代代相传。有诗歌、图画、雕刻…… 其中难度最高也最立体的,就要数《核舟记》记载的核雕。 用一粒果核雕成的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窗户竟然还是会动的: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而无论是人物的表情,还是舟中的茶几、题字,都精雕细刻,栩栩如生。 这样的核雕艺术品,在明清之际非常流行,是文人雅士们的潮流单品。他们有的挂在扇子上当饰品,有的则捏在手里活络筋骨,像现在盘核桃的爱好者一样。 所以,后来《核舟记》就进入了语文教科书。 02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有一个叫陈祖章的宫廷雕刻家,比王叔远还要厉害。 他刻的核舟大小跟果核一样:高1.6厘米,长3.4厘米,纵1.4厘米,一共有苏东坡、书童、艄公、客人等8人,就连东坡放在桌子上的茶杯,都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船底还有三百多字的《后赤壁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厘米,300字,我看都看不清,陈祖章竟然能刻出来? 怪不得他创作完这枚核舟,每月工资就从三两跃升到了十二两,成为当时宫里工资最高的工匠。 这枚《雕橄榄核舟》,目前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是唯一现存的古代核舟。 余光中还专门写诗夸过它: 轻脆,易碎,像半透明的蝉蜕 北宋的江山魔指只一点 怎么就缩小了,缩小了,缩成 水晶柜里,不可思议的比例 即使在夸张的放大镜下, 也小得好诡异,令人目迷 (陈祖章的核舟) 这么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古人是怎么琢磨出来的呢? 在古代,吃饭的手艺都是传内不传外。一个外人想要打听到,几乎是不可能的。 和木雕、玉雕、竹刻等其他雕刻技术相比,核雕的难度更大。 首先,这项技术对原材料的要求很高。太脆的不行,颜色深浅不一的不行,容易开裂发霉的也不行。 经过世代核雕师傅的摸索,终于发现了比较适合的原材料——乌橄榄核。也就是原产于我国两广地区的乌橄榄——是一种水果,跟地中海用来榨油的橄榄不是一回事。 但橄榄核从树上走到核雕师傅手上,还需要经历好几道筛选过程。 第一步,要把橄榄用清水浸泡,果肉分离; 第二步 ,把橄榄核小心翼翼地铺在阴凉的室内晾干,温度保持在25度左右,湿度在70%左右,否则太干会开裂,太湿则会发霉。 就这样一直晾一个星期,还要随时注意通风透气,避免阳光和大风,经常翻动…… 其次,这项技术对人的要求也很高。很多核雕大师,都是精通了其他雕刻之后,才敢做核雕。 原因很简单,能施展的地方就那么点大,果核方寸之间,经不起反复修改,下刀不能有半点犹豫。 因此,核雕师傅必须对果核的形状、质地、性能了如指掌,掌握好每一刀的力度和角度。 像庖丁解牛那样刀刀入骨、游刃有余、胸有成竹,对屠夫来说已经是顶尖水平,但对核雕师傅来说,这些都是只是基本功而已。 眼看一颗平平无奇的果核,变成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不得不感慨一句: 要论心灵手巧,还得看中国人。 (核雕的“五刀定型法”,鼻头一刀,眼睛两刀,耳朵两刀,就能给人像定型) 如今,这项几百年前王叔远的绝技,传到了一个叫须培金的老太太手中。 须培金今年已经67岁了。她的家乡叫舟山村,是太湖边的一个小村落,世代以做核雕出名。 1973年,19岁的她进入当地的雕刻厂当学徒。这核雕一刻,就是一辈子。 今天,她已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上世纪80年代,雕刻厂因为效益不好而解散,处于人生壮年的须培金,不幸下岗了。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遍地都是“淘金”的机会,工友们纷纷另谋出路,须培金却和丈夫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回到舟山村,创办橄榄核雕工作室,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说是工作室,实际上条件非常简陋,几平米的小房间,一张桌子,一盏灯,几把刻刀,一把橄榄核,差不多就是全部家当了。 那时候核雕市场行情低迷,几天时间精心刻出来一个作品,才卖个几块钱。 夫妻俩在村里白天种地,晚上刻核,变着法子搞创新来吸引客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