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生活 > 娱乐 >

微纪录片《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开播

  “我等你很久了!”

  一个图腾发出了这样的问候。在亘古悠远的音乐声后,良渚历史穿越5000年的风霜扑面而来。这是即将播出的纪录片《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中的一幕。

  从7月16日到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行。在世界遗产大会召开期间,为展示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将从7月23日到30日每晚19:55、7月31日到8月2日每晚19:02隆重推出15集纪录片《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每集时长5分钟。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展示中国世界遗产的微百科全书,从数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到当今活态的文化景观,从地球与生物的演变到大自然的造化美景与馈赠。它以一种轻松欢快、通俗易懂的诉说,让人们倾听世界遗产讲述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

  5分钟“泡面番”叙事

  大道至简举重若轻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第一季精心选取了北京皇家祭坛——天坛、云冈石窟、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苏州古典园林、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澄江化石地、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湖北神农架、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良渚古城遗址、大足石刻、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福建土楼、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15个地方予以呈现。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是对于世界遗产的缩微表达。5分钟的体量,快捷游览遗产

  地,不拖沓、不造作,给观看者留足了遐想余地。无论是叙事方式、节目篇幅还是文字风格,它都颠覆了人们对纪录片的过往印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文物、让自然“发出声音”,把厚重的历史轻松生动地带到人们眼前。大熊猫“汤圆”向妈妈撒娇,想要出去耍;大足石刻的牧牛人说修复人员做的保养太舒服,他要去享受一下再聊天……这样的个性化表达和节目长度充分考虑了新媒体时代观众的审美,建立了与年轻观众匹配的对话体系。这种融媒体创作手法是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一次主动适应,不仅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碎片化阅读的习惯,还兼具趣味性、知识性、观赏性、互动性,制造了丰富的沉浸感,可谓是大道至简、举重若轻。

  特殊“讲述人”娓娓道来

  以诗性话语展示匠心

  在《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中,每一个世界遗产地都设置了一位特殊的讲述人,从专业研究者到生活工作在遗产地的普通百姓、工作人员,或是拟人化的动物,或是当年的石匠、崇拜的图腾,他们都以自己的视角敞开心扉,将千年云尘中发生的那些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

  一块枕状玄武岩,守望着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讲述自己的族群在千万年来如何被地球揉捏切割、溶解沉积;叫做“素芬”的熊猫带着它调皮的幺儿“汤圆”出场,介绍雪豹、岩羊、珙桐、绿绒蒿等珍稀动植物邻居,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画像;大足石刻的牧牛人已经放了800多年的牛,听够了讲解员的讲述,他化身摩崖石刻的代表,头头是道地讲解起身边卧佛、观音、华严三圣等伙伴的来历故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松生、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导演张春一起共话客家先祖不断寻找的“梦中理想国”,以及土楼生活背后蕴藏着的人生哲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古歌代表性传承人马建昌则通过一首首结合四季轮转的古歌叙述着哈尼人在1300 年的时光中是如何在云南哀牢山上将大地雕刻成壮阔的梯田。

  这种十分口语化、人格化的讲述方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纪录片的单向式传受心理,增强了戏剧张力和故事性,它直抒胸臆、明快自然,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温差劈碎了身体,时间磨砺出棱角,如你所见,这是岩石族的石灰岩;飞沙侵蚀,流水冲刷,如你所见,这是岩石族的红色碎屑岩;岩石化入清泉,清泉析出结晶。如你所见,这是钙华。”

  “东坡先生的西湖是纵情诗酒,人生放达;和靖先生的西湖是梅妻鹤子,宁静悠然;香山居士的西湖是心怀苍生,兼济天下。”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等集还采用了充满诗性的解说,结合唯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属于世界遗产独特的美丽画卷。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被凝固、封存的那些时代气息,大自然与人类的匠心在经历悠悠历史流转后,那些曾被当年明月照耀过的痕迹在当下也都熠熠生辉。

  从人类的高度平视

  视觉之外还有听觉享受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