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扫黑风暴》:理性的力量、人性的觉醒、法治的尊严(2)
时间:2021-08-19 11:12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当检索与该剧相关的案例时,不得不承认现实远比剧情更令人震撼。观众或许会有疑问:电视剧对于真实案件做了“淡化”处理,是否就是背离了现实主义的原则了呢?事实上,这样做的理由就是要让观众能够从过于激烈、引发官能反应的场景中抽离出来,以更为理性的态度思考真相背后的社会问题。正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不会在舞台上直接呈现俄狄浦斯如何戳瞎自己双目,弃用这样的惊悚场景,观众更能够深刻反思俄狄浦斯王直面自身命运、不回避责任的英雄本色。涉案剧如果仅满足于铺陈耸动情节,就有可能迎合了“色情+暴力”的庸俗盈利法则,这也是为什么涉案剧作为市场宠儿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牢牢盯紧才不至于走偏。但反过来看涉案剧的创作,如果能把握住理性探讨社会问题的基本导向、向大众普及法治教育、宣扬正义和道德,则一定大有可为。 法治与正义的凸显 在中国电视剧史上,涉案剧一度是一个耀眼的类型。这一类型经历过野蛮生长和枝繁叶茂,曾是电视台收视的主力,其中的代表作品获得过极高荣誉,为电视剧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要艺术类别立下过汗马功劳,对社会心理和社会价值的引导产生过重要影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便衣警察》《9·18大案纪实》《永不瞑目》《惊天大劫案》等剧播放之际,无不万人空巷;本世纪初的《征服》《黑洞》《黑冰》等剧更是将涉案剧类型推向了巅峰,社会热议不断。 但在涉案剧类型风靡的同时,也曾出现过诸多跟风之作。制片方为了追求收视率,过度渲染暴力色情、赌博凶杀、权钱交易等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案件背后的社会根源和矛盾,使得戏剧情境架空而虚假。鉴于涉案剧之乱象,2004年4月广电总局向各卫视下发《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一方面防止“暴力文化”传播,同时也抬高了涉案剧的创作门槛。此后,投资制作方视涉案剧为畏途,其创作沉寂多年,卫视黄金档迅速被其他类型挤占,涉案剧类型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由于涉案故事发生于现实生活的暗黑边缘,剧情挑战着普通观众对世俗伦理的正常认知,它提供了双面性。一方面,具有较强思辨能力的观众能够从优质涉案剧中学习法律知识、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思索其修正方案,同时也会从正义卫士们的英雄气概中汲取精神养料并领会法治精神。在另一面,如果仅仅为了追求娱乐性,涉案剧可能仅仅提供了简单的感官刺激,不足以担当起艺术作品的社会道义,会对社会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而这正是观众所不能接受的。基于此,涉案剧类型自身面临着巨大危机。 等到2017年《人民的名义》、2019年《破冰行动》大热,直至今日《扫黑风暴》播出,才让涉案剧创作找到了新的出路,产生了类型迭代的可能。它们的涌现,体现在艺术创作上的优势——更具电影感的视听语言、更快的叙事节奏、更强的信息密度,这一切的聚合造成了信息过载,让观众在“烧脑”之余陷入到叙事的迷宫里去。毫无疑问,这是制片方与时俱进,自我提升艺术手法的结果。但如果仅凭剧情依托的话题性和叙事技巧,是难以支撑这一批剧的高收视率并获得长久口碑的。一部精彩的涉案剧,除了能提供娱乐体验,还要有现实性和政治性的合理表达,且终究要以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致胜。可以看到,近年来的涉案剧在题材所依托的劲爆案例之外,以人民利益至上的视角为基点,剖析滋生犯罪的经济社会背景和生态,并对打击犯罪的合理性、维护法治尊严的正义性给予深度阐述。《扫黑风暴》一剧,体现出有别于以往作品的新意,是涉案剧类型创作理念更新与迭代的产物,散发出强烈的艺术魅力,找准了着力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