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首播15年 你还记得“不抛弃不放弃”的誓言吗?(3)
时间:2021-08-19 11:13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军旅剧常以阳刚热血的军营故事展现军人风貌、彰显时代特色、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士兵突击》虽以部队为背景,却跳脱了军旅剧的常规范式,以小人物草根逆袭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价值观的建立和社会化的养成,以此消除当代人的内心焦虑。 《士兵突击》拍摄于2006年。彼时,经济飞速发展、消费主义日益盛行,加之网络世界对于现实生活的冲击,让年轻人很容易处于焦虑之中。升学、就业、住房、就医、教育、养老,无一不在考验着他们的竞争力,他们担心被抛弃、被轻视、被威胁,对命运的无法掌控,让他们对个体存在的意义产生消极认同。 在《士兵突击》中,初入军营的许三多和成才二人同样处于焦虑之中。成才敏锐地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迅速给自己谋划好了晋升之路;许三多则表现出毫无竞争力的迟钝木讷,很快被边缘化。但是许三多牢记“不抛弃、不放弃”“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的人生信条,从五班到七连再到特种部队,用脚踏实地的苦干和坚持,一次次从茫然无措的困境中挣脱出来。他对自己坚持,克服内心的孤独和自卑独自修路;他对战友坚持,在特种部队的选拔上不愿放弃任何一个战友,重新构建起与他人之间的友情与信任;他对团队坚持,为五班荣誉创腹部绕杠纪录,一人坚守解散的七连,凝聚了集体力量。 剧中反复出现的新兵入连仪式是极具象征意味的场景,是个体对集体的融入,也是价值观的建立。尽管钢七连解散,但是钢七连的价值理念已经根植在七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规范。许三多不是以往那种“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但他的个体成长经历让青年群体看到了自我的影子,在完成对平民英雄审美认同的同时,部分消解了当时年轻人的价值焦虑。随着许三多的不断成长,其所秉持的“不抛弃、不放弃”的价值观念被观众所津津乐道,也意味着他应对焦虑的方式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在全剧后半部分出现的吴哲,则代表了另一类人。他们有能力、有原则,他们永远不焦虑,嘴里最常说的是一句“平常心”。所谓“平常心”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具体表现是能够对自己所做之事的结果作出准确的预判,做事既要积极主动、尽力而为,又能顺其自然,不苛求完美。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有自信心。吴哲就是这样一类人的代表,他们淡定从容、目标明确,顺境时坚守本分,逆境时坚持梦想,不受外界因素所扰,始终坚定自我、不忘初心。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作者实际上是以吴哲这个人物为观众树立了另外一种人生榜样和人生境界,并以此告诉观众,无论何时,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信条,保持一颗“平常心”的好心态,人生都会更加美好。 《士兵突击》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它讲述成长故事,却没有一味地打鸡血;对离别的反复表现,更能引起观众的普遍共情。许三多成为“兵王”的过程,经历了个体与群体的疏离、放逐、救赎、接纳、反思与回归,让我们看到真实的社会和每个人的生存现状。我们生活在大时代下,每一个人都是小人物,想要获得成功,不仅要有梦想,还需要机遇和加倍的努力。因此,人们爱看草根逆袭的电视剧,在里面寻找自己的影子。《士兵突击》中恰恰能够找到所有人的影子。你可以是许三多,也可以是成才,来自普通家庭,没有显赫的家世和资本,通过才华和精明获得机会,或者埋头苦干凭着坚持和韧性成功;你可以是老马和史今,以有限的能力去温暖和善待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你也可以是高城和袁朗,有资本有能力,也要承受焦虑与不安。但是无论怎样,他们都获得了尊重与认同,拥有了对抗孤独与焦虑的精神力量。 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展现主人公的精神风貌,更能引领观众的精神世界。《士兵突击》在表现军营生活风貌的同时将价值观巧妙地融合其中,让观众感受到“不抛弃、不放弃”和“好好活”的真谛,更向观众发出了回归“平常心”的召唤,让人们在品味剧情的同时,实现了对抗焦虑、振奋心灵、鼓舞精神的功能。 此外,《士兵突击》还尝试以个体的生存境遇探讨更为深层次的人生况味与精神诉求,为观众构筑了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现代寓言,时至今日仍然耐人寻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