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移民事业在改革开放中踏浪前行(2)
时间:2019-02-26 16:32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9月17日,为了保护城区的安全,胡典亮领着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全体人员杨启泰、徐锐、谭文权、廖正文、谭志平、邓学开、马天才在公路上筑防洪墙,力争把泥石流拦阻在沟里,苦苦干到半夜,一个浪头打来,他与杨启泰、谭文权及赶来支援的谭文杨被掀翻在地,激流将他们冲下了山岩,胡典亮被压在了一块大石下,为救胡典亮,杨启泰的手指刨出了白骨,谭文权双脚骨折,谭文杨的后背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 几个小时后,经过武警战士的全力抢救,杨启泰、谭文权和谭文杨最终获救,但胡典亮的英魂却永远留在了泥沙之中,铸成了一座巴东移民人与自然抗争的不朽丰碑。 1996年10月,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胡典亮“湖北省抗洪救灾英雄称号”,1997年8月,民政部授予胡典亮“革命烈士”称号,胡典亮的事迹被收录入中国三峡博物馆。 “移民在我心中”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移民也不是一时的工作,而是一场持续性的战役。“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广大移民的祈盼,也是巴东移民干部的目标。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移民村的后续发展是移民干部一直牵挂于心的重任。 官渡口镇沿长江巫峡岸边一线的13个村,2006年发展以柑橘为主的板块经济不下3万亩,8年不开花不结果,群众戏称板块经济项目全是“公子树”,果农怨声载道。 带着这一难题,该县移民局针对后山村1280亩柑橘开展科技培训,请来从事柑橘研究数十年的农艺师、柑橘专家到现场会诊,又从村里选了80名种柑橘的村民进行业务培训,开展技术会战、跟踪指导服务。培训这几年,通过技术培训“办点示范”的辐射效应,对紧邻后山村的四季坪、马家、百家垭、茅坝、大坪、碾坪垭、水洞溪等13个移民村,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000年11月26日上午,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挂牌成立。2000年4月,为支援三峡工程建设,原巴东县库区5个乡镇、11个自然村的农民,集体迁入沙洋监狱局范家台农场,现有5个组386户,总人口1445人。 这个村是首批移民外迁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国家需要我们搬,哪怕一把老骨头了,说走就得走。”这是年老移民最质朴的话语。为了让外迁移民安心并致富,巴东县移民局强化跟踪服务,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不让一个库区掉队,不让一个移民村和移民户掉队!”这是广大巴东移民干部的铮铮誓言。 美丽的巴东县城。 县城里的百步梯。 一篇提升福祉的华章 2011年5月,为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国务院批准开展三峡后续工作。三峡后续工作总体规划涉及巴东6个乡镇、85个村、417个组、9.5万人,规划专项补助资金40.79亿元。 三峡后续工作实施以来,国家核准批复并下达该县2011-2018年三峡后续项目130个,核定专项补助资金计划20.24亿元,已拨付使用15.63亿元。目前,已批复的130个项目,完工91个,在建39个。项目开工率100%,自验率95.6%,竣工验收率71.4%。 三峡后续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县域经济基础更稳固。2011年批复的新县城至野三关公路建设项目,总投资11.77亿元,专项补助资金3.9亿元,该项目是恩施州内二级公路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桥隧比例最高、建设难度最大的项目。 项目建成后县城到野三关集镇通行时间缩短近100分钟,改善了全县及周边县市群众出行交通条件,提高了车辆通行质量和通行安全,促进了县域特色农副产品的外运,社会效益明显;209国道巴东长江大桥南岸接线工程,项目总投资5.27亿元,即将建成通车,县城周边交通骨架将进一步完善,可有效解决城区行车压力,提升县城形象。 移民致富途径更广。在三峡后续专项资金支持下,该县经济开发区发展势头较好,已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一批园区高新企业已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贡献力。 信陵镇、东瀼口镇等乡镇生态屏障区水土保持项目,不仅提供了高标准的示范农田,更壮大了全县茶叶、柑橘等传统特色产业,为移民安稳致富提供了发展平台;移民教育培训已累计近3万多人次,培训丰富了移民致富手段,更新了移民农耕知识,让库区广大移民群众有了一技之长。 通过培训,移民村涌现出了一批致富带头人,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山外,微商、电商已成为移民销售农产品的重要手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