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犹未醒 倪光南强国口号外的真实人生(3)
时间:2019-03-03 08:04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从行业角度,倪院士很多言论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对微软盗版前后态度的转变;北斗与芯片面向受众的截然不同;国内至今没有完善的操作系统及生态;以及最为人诟病的违背市场规律、国家意志造芯,总被称作 " 屡次诈骗国家经费 "。
中兴事件的发生,成为倪院士命运的又一次转折。
梁宁撰文《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将倪光南推入大众视野,倪院士的国家经费收割者形象瞬间扭转为奔走呼吁的芯片斗士——即便其多年以来成果寥寥。以 7 个月前爆发的中兴事件为分割线,知乎等平台对倪院士的前后评价判若两人。 中兴事件前,业内人士大多抨击倪光南思维僵化落后,为了自己参与的国产操作系统企业大放厥词,常被冠以 " 经费骗子 "、" 软黑 "、" 大忽悠 " 等标签,有自媒体也曾公开批评倪光南:" 这么多年来,倪院士除了保持什么都做不成的稳定发挥之外,就是练就了一身恨国不成器的受气劲儿,项目做砸了都是微软害的,可以说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了。" 中兴事件及《芯片往事》一文后,大量热情群众涌入【倪光南】标签的话题,将倪光南塑造为民族脊梁——这或许也是另一种时势造英雄。而回顾倪院士一直以来 " 我虽然没做过但是我就这么认为 " 的架势,都快赶上屏幕前的键盘侠了。 但大众忽然漠视了倪院士呼吁中的不合情理之处。倪院士说,造芯片需要国家财政投入,可花费上亿的汉芯依然一无所成;倪院士又说,光有操作系统还不够,还需要有生态和使用者,而方舟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推进、应用下依然难逃在骂声中死亡的命运;倪院士鼓吹国家意志合力造芯、快速研发出能够与 Wintel 对抗的硬软体系,殊不知集成电路的成果非一朝一夕之事,即便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也难以在短期获得成效…… 一如老道消息的老编辑在知乎的回复:" 当年的争论,柳传志的路线即使是错的,也只能毁掉联想,毁不掉中国的芯片行业,因为每个企业家可以根据形式进行自主决策,联想错了华为顶上去。反之如果倪光南路线成为国家意志,毁掉科技行业的概率更大。" 四十年的技术、生态积累,想正面超越 Wintel 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样,与 Android、iOS 在正面战场交锋也是有去无回的华山一条路。当然,中国依然要造芯,但任正非与马云的思路明显更优于倪院士。 任正非强烈反对狭隘和封闭的自主创新,为把握市场机会技术购买与自主研发并行。其海思芯片,便是在内部具备终端设备市场、外部与巨头合作中逐步摸索、创造出来的,并非搭建团队、投入巨资强行攻坚。 马云的做法,是任正非的另一种延续。经过数年努力,马云在阿里云在系统层面进行去 IOE(BM、Oracel 和 EMC)化操作,摆脱对国外巨头的依赖;另一方面,阿里收购中天微、创办平头哥,同时还投资寒武纪、Barefoot Networks、深鉴、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等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垂直领域的芯片玩家,掌控未来先机。 至于强行推广自身研发系统的反面教材,微软与三星便是最佳研究对象。即便 Windows、三星拥有大范围软硬件受众,前者甚至为此收购了诺基亚,但 WP、BABA 系统依然遭遇大溃败,并悉数宣告放弃。 马奇诺防线从来都不是被正面攻破的。如今物联网、人工智能、5G 等技术正处在上升期,如何把握趋势、弯道超车,才是中国技术人员们应该去在意的。 从举报柳传志,到加入芯片、操作系统董事会,以及对国产操作系统实际能力的夸张、对举国体制的迷恋,倪光南未必是希望借助话语权谋取私利的利己主义者,他只是盲目相信了自己的认知,并且忠实践行。 田中芳树曾描写过一位患有转换性歇斯底里症的霍克将军。霍克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当事实与自己的认知相悖时,他甚至被刺激的双目失明。但霍克并不是个坏人,他同样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付出热血,虽然无心之过往往重于有心之失。 " 那一段,跟着倪老师,参加了几场高端的会。满场朱紫,还说着 14 年前的话语体系。我发现自己变了。在类似的场子里,今天的我和 14 年前的我,感受完全不同。过去 10 年,我没有给一个领导汇报过工作,没有一分钟的时间,用来揣测领导意图。" 梁宁在《中国芯片往事》中回忆自己第二次追随倪光南的情景和体会," 如果做法不改变,也许还是可以拿到很多钱,很多资源、批到地,盖起楼,但是做不出操作系统的生态。" 自神坛陨落后,倪光南的语境还留在 14 年前。思维又何尝不是? 主要材料出处: 【1】《联想局》,迟宇宙 【2】《激荡三十年》,吴晓波 【3】《倪光南研究员》、《柳传志心中永远的痛》,刘韧 【4】《联想风云》,凌志军 【5】《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梁宁 【6】倪光南历次演讲及采访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