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中国政府网(10)

    佛教由于其教义教规,如极乐世界、禁欲素食等,与壮族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相牴牾,故对壮族社会的影响并不大。壮族地区虽有零星佛寺,但规模及住持僧尼人数均远在中原一般寺庙之下,其信徒也多是南居的汉族人。虽然如此,佛教的一些教义和思想主张,如积德行善、乐善好施等,还是得到了壮族人民的认同,甚至体现佛教生死轮回教义的“前世不修”词语,也成为一些壮族妇女自责的口头禅。

    19世纪中叶以后,基督教、天主教等也相继传入壮族地区,并在壮族地区的一些城镇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发展教徒,但影响主要局限于部分城镇居民。

    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清匪反霸之后,壮族地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1953年,所有壮族地区都完成了土地改革。1957年上半年,99%的壮族农户都加入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基本上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城镇中也实现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壮族人民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大道。

    1951年8月19日,成立了包括壮族、侗族、瑶族、苗族在内的龙胜各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龙胜各族自治县)。1952年12月10日,在壮族聚居的广西的西半部建立了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3月,改为自治州。由于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在长期斗争中与汉、瑶、苗、侗等各族人民结成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把广西东部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农业区和土地辽阔、矿藏丰富的西部地区合在一起,建立省一级的自治区,更有利于壮族人民的其他各族人民的发展。根据广西各族人民的意愿,1958年3月15日,撤销了桂西壮族自治州建制,以原广西省地区为范围建立了省一级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同年4月1日,在云南省建立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又在广东省建立了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族散居的地区,也陆续建立起了民族乡。各级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成立,有力保障了壮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为壮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壮族干部成长很快。据1977年统计,仅广西壮族自治区就有壮族党政及各种专业干部82000多人,中、小学教职员46000多人。其中不少人担任了自治区、地、县的领导职务,如自治区党委书记、常委中有5人是壮族;此外,还有125名壮族干部当了县(市)党委书记、副书记。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到1977年为止,公社以上国家机关中,壮、苗等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37.1%。

    改革开放以后,壮族各自治地方政府继续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快了壮族干部的成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不仅在广西民族大学开办少数民族干部大专班,还举办了多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培训班,培训少数民族干部3000多人。同时,自治区政府还大力选派少数民族干部赴外地进修学习。仅2001年以来,广西就选派310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赴外地学习培训。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省部级领导干部中,就有10名是壮族。另外,有地厅级少数民族干部262人,占地厅级干部总数的28%;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4127人,占县处级干部总数的33%;自治区12个民族自治县、58个民族乡的政府一把手全部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在这些少数民族干部中,绝大部分都是壮族。大批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有效地保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使少数民族能够真正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过去,壮族地区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在地区经济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落后社会制度的长期统治,广大农民终年劳动,却过着饥寒的生活,粮食不能自给。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壮族地区农业落后的面貌有了显著的改变。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1984年,全区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有911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占全区总人口的23.93%,全区49个山区贫困县绝大多数位于壮族地区。到1998年,广西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65.9亿元,基本实现了农产品自给,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56多万人,绝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整体生活接近小康水平。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又达到1031.93亿元,同时农业种养结构也更加优化,畜牧水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9%。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乡村壮族人民的生活,也为整个壮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