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 乡村振兴再出发(4)
时间:2019-03-05 04:25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寿光模式”是对寿光在蔬菜产业的生产、销售、技术、会展和标准输出等不同发展阶段改革创新经验的概括。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89年,寿光市以建设蔬菜批发市场为突破,带动蔬菜生产走向商品经济舞台;1989年以来,以冬暖式蔬菜大棚研制推广为标志,寿光市在全国掀起了一场“白色革命”,一举改变了我国北方冬季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历史,奠定了寿光“中国蔬菜之乡”的地位。从2000年开始,寿光开始举办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搭建起了农民与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桥梁,吸引聚集国内外高端要素特别是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发展层次。近年来寿光开始向全国输出技术、人才、标准、问题解决方案,带动全国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向农业现代化迈进。 “潍坊模式”始终注重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与群众的关系。“三个模式”共同的特点就是持续地放活市场,放活基层,放活蕴藏在社会中的创造活力、发展潜力;尊重市场主体地位,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同时,政府不是简单地放任,而是及时总结、提升、完善,推广基层的经验,正确引导基层,正确引导、合理规范市场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寿光模式解决了人们从“吃不饱”到“吃得饱”的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市又引领安全、优质、高效、品牌农业发展,“吃得好”又出现了峡山模式和安丘模式等典型。峡山区高起点起步发展有机农业,先后创建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成为全国“三区”共创唯一单位。安丘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以“安丘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要求》国家标准正式在全国颁布实施。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体现。“潍坊模式”始终把大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作为检验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尺度,一以贯之地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关键,着力开拓农民增收新空间、新渠道,让广大农民更加富裕,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以蔬菜为例,蔬菜产业是潍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全市蔬菜总产由1990年的207万吨提高到2000年的1002万吨,十年翻了4.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764元提高到2000年的3437元,十年增长了4.5倍。 以寿光市为例。1989年,成功研制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后,时任县委书记王伯祥亲自靠上抓,第二年寿光发展起5000个蔬菜大棚,蔬菜收入增加1亿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集成推广,不断推动寿光蔬菜产业实现由“传统蔬菜种植”“中低端”“种菜卖菜”向“创新驱动”“高端品质”“育种卖苗”转变。到目前蔬菜面积发展到60万亩,总产量45亿公斤。全市80%以上的园区蔬菜以品牌的形式进入北京、上海等20多个大中城市的400多个连锁超市和高档社区。种苗年繁育能力达到15亿株,自主研发蔬菜新品种50个,国产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由2010年的54%提高到目前的70%,种业研发正在抢占着现代农业制高点。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以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首创者王乐义为代表的寿光人就无偿向全国30多个省市传授蔬菜种植技术,到今天,新一代科技型农民,还走出国门,到美国、韩国、非洲等国家地区种菜,让寿光蔬菜产业在全国、全球落地开花。 又如,诸城市将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创新方式,完善政策,积极探索和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场(基地)+农民”等经营模式,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在农村社区化服务、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土地经营权流转、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90%的农产品得到了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农民收入的75%以上来源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农作物品种多样性、结构布局基本合理、可持续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布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