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帧画面!温州,我们的传奇!(4)
时间:2019-03-06 05:33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及:“1980年,温州的章华妹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到1987年,全国城镇个体工商等各行业从业人员已经达569万人,一大批民营企业蓬勃兴起……”这里的“569万”和“一大批民营企业”,不少人就是以章华妹为代表的“温州人”,不少企业就是以南存辉为代表的温州民营经济。 40年前,温州还只是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城,可能极少有人想到,此后40年,温州人会成就一个商帮,会造就“民营经济发祥地”,会书写波澜壮阔的商业模式,会镌刻下难以磨灭的创业精神。 但这一切,就这样实实在在延续到了今天。而未来,注定还将继续下去! 40年,铺展长卷,不舍昼夜!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题为《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这是“温州模式”首次见诸媒体,被认为是“温州模式”横空出世的标志。自此,“温州模式”不仅成为解密温州改革奇迹的“钥匙”,更是解读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以全民富裕为最终诉求的中国改革的典型样本。 温州曾经一穷二白,最为出名的,是“百工之乡”谋生技艺的传承,让一批又一批被生活压迫得蜷缩着的身影,在他乡挣扎。这些修鞋匠、弹棉郎、小裁缝……慢慢成就了“温州人”这个群体称谓。而这个集群,也开始把握时代变革的瞬间机遇,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创造无数奇迹:胆大包天、农民造城、专业市场、首张营业执照、农村改革试验区和金融改革试验区等等创新实践,逐一在这里落地。 搭乘改革开放的巨轮,温州演绎出无数“中国合伙人”砥砺前行的故事,促成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地位,为中国举起探索的火炬,不舍昼夜、浩荡前行。 作为一个“时代标本”,温州的探索和实践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它点燃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星星之火”,创造了一个改革发展的鲜活样本;激活了“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创造了一个创业创新的鲜活样本;趟出了“跳出温州发展温州”的特色之路,创造了一个开放图强的鲜活样本;实现了发展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的有机统一,创造了一个富民强市的鲜活样本。 40年的历程,温州一直勇立潮头,以开拓者的担当和探索者的自信,与这个时代携手前行,矢志不渝。 40年,直面艰难,其路修远!因为发展阶段的变化,温州一路走来,一路波折。 最近出版的一本书叫《浙江改革开放40年口述历史》,原省长柴松岳讲了一个亲历故事:一个喷嚏,震断皮带,朱镕基总理大笑说“报应”。 这个“报应”的主角,就是温州人。 因为发展的起点太低,根基太浅,急于求成的温州人最早遭遇信用危机,也较早面对成长的烦恼、转型的阵痛和蜕变的艰辛。从早期的假冒伪劣,到后来的资金“热钱化”,这些不足,不可避免地将声名远播的温州推上风口浪尖。 有一个形象的概括,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冷眼“看温州”;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全国蜂拥“学温州”;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国侧目“忧温州”。但是,无论面对一种什么样的声音,一种什么样的境况,温州一刻都没有放慢改革步伐,并且总会在人们的不经意间,以最恰当的方式让自己重新站起来,总会在别人的观望中,找到一份源于内心的自信,不枝不蔓,坦荡从容。 这份自信最重要的支撑,就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的浸润。拥有这样的“温州精神”,温州人才会创造那些彪炳史册的壮举,并由此让世人相信,只要“温州精神”不倒,温州就永远不倒! 40年,集纳辉煌,逐梦未来!2002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温州调研时指出,温州的实践是浙江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温州的发展路子也就是浙江的发展路子,温州创造的经验不仅为浙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全国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勉励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写出好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 温州不辱使命,总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出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