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世家(9)
时间:2019-03-07 18:19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5.保肝作用:对CCl4诱发急性肝损害大鼠SGPT和SGOT的影响雌雄大鼠36只,体重222±25g,均分4组,每天分别灌胃l次吴茱萸水煎剂和自来水,连续5天,末次给药后1小时,除自来水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0.3ml/kg,并禁食16小时后在乌拉坦麻醉下颈动脉取血测定SGPT及SGOT。可见吴茱萸5和10g/kg都能对抗CCl4升高SGPT作用,其中5g/kg组不能对抗CCl4升高SGOT作用。 6.其它作用:给小鼠灌胃20g/kg吴茱萸水煎剂,能显着减少酒石酸锑钾引起的扭体反应次数和延长热板刺激的痛反应潜伏期。有人报道吴茱萸的甲醇和水提取物都具有5-羟色胺受体亲和力,间接提示去氢吴茱萸碱可能是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另据报道,吴茱萸果实的乙醇提取物对中国仓鼠肺细胞(V-79)有显着作用。从该植物中分离的细胞毒素为黄色粉末。用V-79细胞所作的细胞毒试验中,只有此种黄色粉末显示明显的活性。在进一步的用肿瘤细胞、人鼻咽癌(KB)和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P388),所作的细胞毒试验中,也只有此种黄色粉末显示活性。它们的IC50值分别为:V-79为0.19mg/ml;KB为0.98mg/ml;P388为0.43mg/ml。此外,吴茱萸果实中吴茱萸碱有抗缺氧作用。 鉴别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盐酸溶液(l→100)10ml,用力振摇数分钟,滤过。①取滤液2ml,加碘化汞钾试液1滴,振摇后,生成黄白色沉淀。(检查生物碱)②另取滤波1ml,缓缓加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2ml,置水浴上加热,两液接界处生成红褐色环状带。(检查吲哚类生物碱)商品规格分大粒统货和小粒统货。大粒统货:呈五棱扁球形,表面黑褐色,顶部五瓣多裂口,香气浓郁。小粒统货:呈圆球形,裂瓣不明显,表面绿色或灰绿色,香气较淡。 炮制炙吴茱萸:取甘草煎汤,去渣取汤,加入净吴茱萸,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微火焙干。(每吴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两)。 性味辛;苦;热;小毒 归经肝;胃;脾;大肠;肾经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主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痛;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1. 2.《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 3.《本草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4.《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干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各家论述1.《本草衍义》:吴茱萸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2.《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吴茱萸)气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佐四也。 3.王好古: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宜以(吴茱萸)主之。故仲景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方治厥阴病温脾胃,皆用此也。 4.《本草纲目》: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而谓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行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儿痘疮口噤者,啮茱萸一、二粒抹之即开,亦取其辛散耳。 5.《本草经疏》: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冷实不消,或为腹内绞痛,或寒痰停积,以致气逆发咳,五脏不利。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其主除湿血痹、逐风邪者,盖以风寒湿之邪,多从脾胃而入,脾胃主肌肉,为邪所侵,则腠理闭密,而寒热诸痹所从来矣,辛温走散开发,故能使风寒湿之邪,从腠理而出。中恶腹痛,亦邪恶之气干犯脾胃所致,入脾散邪,则腹痛自止矣。 6.《本草汇言》:吴茱萸,开郁化滞,逐冷降气之药也。方龙潭曰,凡患小腹、少腹阴寒之病,或呕逆恶心而吞酸吐酸,或关格痰聚而隔食隔气,或脾胃停寒而泄泻自利,或肝脾郁结而胀满逆食,或疝瘕弦气而攻引小腹,或脚气冲心而呕哕酸苦,是皆肝脾肾经之证也,吴茱萸皆可治之。 7.《本经逢原》:茱萸善上,故服茱萸者,有冲膈冲眼、脱发咽痛、动火发疮之害。其治暴注下重、呕逆吞酸、肝脾火逆之证,必兼苦寒以降之,如左金丸治肝火痰运嘈杂最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