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仓卯主演红色记忆·革命先驱电影《马骏》拍后感(2)
时间:2019-03-08 18:01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每当拿起剧本,一想到自己即将跟马骏烈士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灵魂融合,就兴奋不已。但随之而来的是内心的忐忑,我该如何塑造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呢?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首先是台词,剧本里有大段大段的演讲,背台词我倒没有什么压力,经过这几年朗诵舞台的锻炼,掌握了一些背台词的诀窍。难点是,他每个时期的演讲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剧本中马骏第一次演讲和最后一次演讲,跨越了十几个年头,经历了数次被捕和出国。在塑造马骏的演讲状态上,该如何做出合理的设计呢?他的每一次演讲,除了台词里给的演讲内容的信息,他的年龄,他当时的遭遇所导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要被考虑进去,马骏才能被演活,马骏的每一次演讲才能让观众听出不一样的层次。这些都是我过去没有经历过的。而且马骏从小就开始学习俄语,会吹长笛。剧本里,导演也做出了这样的设计,马骏有一段面对着夫人杨秀蓉,用俄语朗诵普希金的诗歌《我曾经爱过你》,和去俄国前与新婚妻子杨秀蓉分别之际,两个人一起默默哼唱俄语歌曲《在河岸的远方》。过去我可是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俄语,尤其是俄语里弹舌头的嘟噜声,让人“绝望”!语言关必须过,导演下的死命令,必须学会,演员的所有台词必须是本人。从此,手机歌单里只有《在河岸的远方》和那首《我曾经爱过你》的俄语诗朗诵,有空就听,有空就练,终于克服了这个当初觉得难以完成的任务。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多次跟马骏烈士的孙女马丽颖女士,还有这部电影的编剧、导演韩赤飞老师进行沟通请教,从他们的身上我得到了非常多的启示,通过与马丽颖女士的交谈,让我真真切切的感知到马骏烈士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他是一个儿子,是一个丈夫,是一位父亲,这些信息让我更真实的感受到了他的伟大之处,一瞬间打碎了我和马骏之间的那层折射的玻璃;韩赤飞导演让我明白了,我并不需要演他,让马骏的灵魂在我的身上真实的呈现出来,就是最高明的表演的道理。两位老师给我非常大的鼓励和帮助!
(导演和李仓卯)
(李仓卯和马丽颖女士) 12月28号,终于要开拍了!我记得开机的第一场戏就是重头戏,讲得是“五四运动”期间,马骏作为学生请愿代表率领三千南开学子到总统府前请愿,后来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迫于压力接见马骏的一场戏。那天是入冬以来横店最冷的一天,我的对手戏演员徐世昌的扮演者,是老戏骨李铁军老师,老人家在荧幕上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演了无数的角色,经验非常丰富。曾扮演敌后武工队长李向阳红极一时,现已有70岁的高龄。老人家穿了一身燕尾礼服坐在片场,用各种语气和方式,反复说着一段台词,旁若无人,完全沉浸在艺术创作的世界里。听在场的服装老师说,老人家为了电影画面的质感,没有穿保暖内衣,连“暖宝宝”都没有贴,最里头只有一件薄薄的汗衫。老人家的敬业精神让我心头一震,第一天走进片场,李老身体力行,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表演课,让我看到了一名真正演员的素养!
还有一场戏,同样记忆深刻。那天是一个大场面的室外戏,剧组人员加上群演有将近五百人,有大段的演讲,有学生和军警对峙,拍摄难度很大。可是说是天公作美,也可以说是天公“捣乱”。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这大冬天,天空居然下起了大雨!下雨的气氛渲染,非常符合那段戏的氛围,花多少钱请洒水车也不会有那么好的效果。但下雨也更增添了我们拍摄的难度,几百个群演都穿着单薄,大家还要举着各种横幅和旗子,而且旗子大部分都是纸质,在雨中一会就失去了形状。最难克服的还是寒冷,冬天的雨像冰刀一样,极其容易影响演员的情绪,群众演员那么多,极难调度和控制。一个镜头下来,排队形,整理道具,最少要半个小时,大家都被淋得透心凉。一场戏可不止一个镜头,而且只要一个人的眼神不对,状态不对就要重拍。那天剧组给大家都分发了一次性的塑料雨衣,可群众演员是不能穿雨衣的,穿在外面是不可能的,穿在里面也不行,因为我们要收录电影的同期声,塑料雨衣所产生的噪音是录音组老师绝不能容忍的。这个时候,剧组现场的副导演和制片主动带头,大家都脱去了雨衣,除了摄影机上有专人打着雨伞,剧组所有人,包括所有主演,陪着群众演员一起淋雨,一起全身湿透…戏结束后,好些群众演员向剧组的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当天的拍摄非常成功!如果你当时也在现场,你就会感觉到,当时的现场有一股强大的磁场,我也没有办法准确的形容出来,如果非要用词语表达,可能就叫团结吧,或者——家的感觉。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