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字经全文及注释(3)
时间:2019-03-08 23:22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3] 日:太阳的简称,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与地球的平均距离14959.787万千米,直径139万千米,为地球的109倍,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平均密度1.4克/立方厘米。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表面温度5770K,愈向内部温度愈高。中心由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产生巨大的能量,以辐射的方式,由内部转移到表面,而发射到宇宙空间。太阳也在自转,其周期在日面赤道带约25天,两极区约35天。总体说,太阳是稳定的,但其大气层却处于局部激烈运动中; [4]月:月球的简称,旧称“太阴”。地球的天然卫星。与地球平均距离384402千米。本身不发光,因反射太阳光才能被看到。月球直径3476千米,约为地球的1/4,质量为地球的1/81.3,密度为水的3.3倍,重力约为地球的1/6。自转周期与其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都是27.3日,故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5]风:地球上空气的流动。古代把风分为四种:春为和风,夏为熏风,秋为金风,冬为朔风。气象学常用风力表示风的强度,风力分为十三级:0级无风;1级软风;2级轻风;3级微风;4级和风;5级清劲风;6级强风;7级疾风;8级大风;9级烈风;10级狂风;11级暴风;12级飓风。 [6]雪:水气在空中遇冷直接凝华成六角形白色结晶的固体降水物。空气中所含水汽多少和温度高低等不同,所形成的雪花形状、雪片大小也就不同;气象学上将雪分为大雪、中雪和小雪。 [7]雷:伴随闪电出现的强烈爆炸声。由闪道中的高温使水滴汽化、空气体积迅速膨胀而产生。 [8]电:闪电。云团与空气摩擦而生电,闪电则是云层间、云地间或云和空气间的电位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的猛烈放电现象; 【译文】 昼是白天显尽一切,夜晚却漆黑无光。 日出一天明,月升满地亮。 风儿驰骋,雪花飞舞。 电闪即逝,雷鸣轰响。 【评析】 第一句描写了日出日落、昼夜交替,月缺月圆、岁月流逝的天象。第二句描写了风、雪、雷、电四种自然现象。 【原文】 云腾致雨,露结晨霜。 虹霓霞辉,雾沉雹降。 【注释】 [1] 云:地面的湿空气升至高处,遇冷而凝成无数细微水点,成团浮游空中。按云底的高度不同,一般可分为高云、中云和低云三族。外形或分层、或团聚,或呈波状。云状演变常能表明大气结构情况和天气的变化。 [2] 雨:云中的微小水点积重增大到上升气流无力支持时,下落而为雨。雨滴直径约0.1~7毫米。 [3] 露: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为水点是露,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 [4] 霜: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而凝华在其上的白色结晶微粒是霜。一般出现于晚秋和早春季节的晴朗无风夜间或清晨,晚秋产生的霜叫“早霜”,早春产生的霜叫“晚霜”。 [5] 虹霓:是太阳光线与水汽相映,出现在天空的彩晕。主虹为虹,副虹为霓,霓位于虹外侧,常出现于雨后;霞,是因日光斜射而呈现赤色的彩云。 [6] 雾:空气中的水汽凝成细水点或冰晶,象云烟一样弥漫在空中则是雾。 [7] 雹:雨遇冷气凝结成大小不一的冰块随雨降下,便是冰雹。雹呈球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大小不一,常见的5~50毫米。 【译文】 云升腾于空中才致雨, 露凝结于深秋方成霜。 长虹伴彩霓,朝霞眩辉光, 迷雾沉大地,冰雹从天降。 【评析】这几句说自然气候现象,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原文】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时令应候,寒来暑往。 【注释】 [1] 春:中国农历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季。春天,天上轻清之气下降,地上地中之气上升,天地交感,万物萌生,百花齐放,之间极为调和,故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 [2] 夏:一年中的第二个季节,农历四至六月为夏季,四季的第二季。七至九月为秋季,十至十二月为冬季。夏天是它们迅速成长的季节,秋天是收获果实的季节,冬天是植物贞藏的季节。 此二句是说植物和农作物在春天播种萌生,夏天生长,秋天成熟,冬天储藏的自然规律。 时:岁时、季节。令:政令,古时的政令分为春令、夏令、秋令、冬令。农历按季节气候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从春至冬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