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聊天室】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之树(2)
时间:2019-03-10 13:14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要完善金融服务,防控金融风险。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既受到极大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赵应云代表表示,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信系统要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己任,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展现新作为。 “不管是以前的农村信用社、还是现在的农商银行,我们始终秉承‘农’字当头,改名不改姓,始终扎根农村,服务农民。”赵应云介绍,湖南农商银行坚持股份制、商业化改革取向,坚持稳定县域、做实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其前身农信社在成立之初,就用下乡走村串户的“挎包精神”,烙上了过去那段艰苦岁月的印记,并孕育了“背包银行”的美名。 助力脱贫攻坚是金融服务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湖南农商银行在全国率先探索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模式,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以金融活水“滴灌”贫困户,贫困户只需有效授信就可申请贷款。 “别看一家一户的扶贫贷款数额不大,但它体现的是服务国家实施脱贫攻坚的大战略。”赵应云解释说,每一户贫困户从农商银行获得了金融支持,从而找到产业发展之路,产业发展之路越来越宽、就业门路就越来越多,增收也有了基本保障。据统计,全省农商银行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85亿元,带动39.66万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 到去年末,湖南农商银行存款总量达到9144亿元,贷款总额突破5349亿元,其中涉农贷款3926亿元,小微企业贷款2355亿元,4000多个网点、近40000名员工遍布城乡,成为全省经营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规模最大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地方金融排头兵、普惠金融领导者”的作用。 “现在农村的老百姓对金融服务的期盼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能满足‘三农’的发展需要。”赵应云说,结合信息技术,农商银行不断推出智慧银行、手机银行、电子银行等现代金融服务,让全省4000多家老百姓“家门口”的银行更便捷、更贴心。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村金融服务的信贷规模和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一家农户从银行贷款种水果,可能几天大旱、几场大雨就会让他失收。”因此,赵应云建议,要加大涉农货币政策或财税政策支持力度,降低金融机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期货+保险+银行”、“订单+保险+期货”、“银行+保险+租赁”等产品,拓宽金融服务覆盖面与普惠性。 “另外,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我们农信人要始终保持对‘三农’的质朴情怀。”赵应云说,“全体农信人要做经常下农村、真正懂农业、真心爱农民的金融先行者,切实担负起支农、支小、支微的社会责任,在‘三农’天地里开拓农商银行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使农商银行成为联结农村广大群众的深情纽带,真正把农商银行办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和心坎里。”
王国海委员 湖南日报记者 田超 摄 王国海委员:金融供给要真正实现“天热送风、下雨送伞” 王国海委员多年来密切关注我国金融运行体系的完善与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等问题。 “不管是之前举行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金融课’,还是这次政府工作报告25次提及金融,都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王国海说,“要切实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让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更加契合实体经济的需求,真正做到天热送风、下雨送伞、雪中送炭。” 他介绍,2018年以来,央行连续4次降准,释放资金3.65万亿元,为市场提供了大量流动资金。但受银行惜贷慎贷、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等因素影响,真正传递到实体经济的资金数量不如预期,存在“资金多、资产荒”的金融系统“堰塞湖”隐患。 “这表明,我们的金融运行体系还有诸多不足。”王国海举例说,如一些地方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激励机制还不够;部分金融机构还存在“重国企、轻民企,重大型企业、轻中小微企业,重政府项目、轻产业转型项目”等现象;对电子商务、动漫、文化、互联网等新经济业态的金融需求不够重视等。 王国海认为,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支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聚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直面金融供给环节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创新和加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供给的能力、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消费者。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