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良玉散文随笔《七情集》出版发行(2)
时间:2019-03-11 18:35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在《我所认知的水乡情韵》一文里,回良玉同志将深情的目光投向江苏大地,围绕最能代表江苏文化特点的一个“水”字荡开笔墨——先是在阔大的历史时空里,展示了神奇造化带给江苏的地域风貌、文化积淀,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便利,继而由水的特点和性格写到地域的特点和性格,诸如水性灵秀之于融会贯通;海纳百川之于开放包容;水滴石穿之于坚韧开拓;水平如镜之于低调务实。一时间,江苏大地上江河湖海的形、意、脉与江苏人文的精、气、神,互为诠释,融为一体,化作流光溢彩,气象万千的写意长卷。这幅长卷无疑包含了作者对水乡江苏的深层理解、深情礼赞和深切怀念,而构成其情感底色的,则是作者一向秉持的国家情怀与民族情思。 阅读《七情集》,我们会觉得,在回良玉同志心中,除了祖国与江山之爱,还有一种深沉博大、带有统摄意义的情感力量在生发,在涌动,在支持着他的潜心思索和真诚言说,这就是对社会基层的关注,对普通劳动者的关心,对人民群众的关爱。你看:在作者笔下,无论讲述工作见闻,抑或捡拾心灵记忆;无论抒发故乡情怀,抑或倾吐时代感悟,都常常联系着扎根于基层和一线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当中,有当年和作者一起“蹲点”、“包片”,为发展家乡农业,改变家乡面貌而摸爬滚打的同事和乡亲;也有村村“哨所”,户户“兵营”,在守卫边疆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牺牲的少数民族群众;有三十年如一日,住在毛乌素沙漠腹地,坚持防沙治沙,硬是把沙丘变绿洲的一对老夫妻;也有面对地震灾害,朗声喊出“我自己也要生产自救,总不能什么都靠政府”的云南残疾老汉……在作者眼中,普通劳动者最美丽、最可爱、最崇高。“他们是平凡人,却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们是平常心,却展现出了不平常的心灵;他们的脸庞饱经风霜,却洋溢着灿烂笑容;他们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道出了天籁之音。”对于中国农民的生计与命运,作者更是给予了深层打量和持久关注。他为“大寨县”同时也是“大债县”而焦虑不安,从而积极参与农村政策的调整;他熟悉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力主通过科学文明的制度设计,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即使在农民命运发生了巨大改观的情况下,他仍然具有独特而深邃的忧思:“平均数代表不了大多数,大多数低于平均数,整体的增长抹不平个体的差异。‘李村有个李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家家都是李百万’,这并非个别现象。”而这里的文外之旨则是,一定要实现中国农民的共同富裕。应当承认,这种联系着党的光荣传统和根本宗旨的主体情怀,真切而清醒,具有足够的感染力。 一本《七情集》以情为题,缘事言情,因情见长,以情动人,但并没有因此就忽视理性的思考与理趣的追求。事实上,作者深谙情与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此,他在压卷之作《我所感怀的人文情理》中,一方面郑重指出:“情是生命的灵魂,我们的情感随生命而同来,我们的世界因情感而精彩”。“没有情,就没有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属感”,“就没有生活的韵调和意义”,“也不会有社会的温馨和动力。”另一方面又严肃申明:“情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她与理和礼相伴而生,三者彼此区别而又互为依存。”“我们对情可以执著,可以痴迷,但不可以忘记理。”“我们对情可以追求,可以沉醉,但不可以不讲礼。”“情之有理在礼,必能受益;情之无理不礼,必遭祸害。”在此基础上,作者特别强调:我们追求的真情,必须充满敬畏之心,敬畏公德,敬畏民众,敬畏法规;既不可以功利至上,更不能够悖于德行。对于无理悖礼之情,我们必须转身、拒绝、避开、放弃和远离。任何人处理一个“情”字,都不得违背道德的“底线”,都不能逾越政策的“红线”,更不可触及法律的“高压线”。显而易见,作者围绕情与理的关系所进行的这一番阐释,既语重心长,又鞭辟入里,它不仅使广大读者更加懂得了情之真谛与奥秘,而且给各级领导干部留下了一段箴言,一道警示,具有极强的当下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