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迪拜(4)
时间:2019-03-12 19:26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刘昌面临的困难还有语言。他大学专业是工业民用建筑,英语学得少,口语和听力都很差。客人来买东西,他只能用零星几个单词配合手势沟通,常常因此闹出误会,甚至亏钱。 龙城大多数的中国商人面临着比刘昌更为糟糕的境地。这个群体最初大多是来自江浙、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农民,受教育少,也没学过英语,一些人甚至普通话都说不利索。这些老板刚到迪拜做生意,都是一声不吭地拿着计算器,在上面按价格。几个简单的数字,涵盖从报价、砍价到成交的所有流程。时间久了,他们慢慢学会一些生意上常用的单词。但也仅限于听和说,即便最熟悉的单词写在纸上,很多人也不认识。 到龙城几个月后,刘昌报名参加了一个语言进修班,集中学了3个月英语。之后,他又坚持自学了很长时间,渐渐可以用比较流利的英语与客户交流,尽管带着浓重的中国口音,也能看明白合同和一些产品介绍。 他最初的员工都是国内工厂派来的,也有自己的亲戚,但都只干一年多就回国了。他们受不了迪拜的酷热,语言也不过关。之后,他只找外国员工,主要是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老外没有语言障碍,愿意干很多年,比较简单,虽然没有中国人勤奋。”刘昌评论道。 到了2006年,龙城的配套设施渐渐完善,同时,市场内的中国商品以其廉价开始受到当地人欢迎。龙城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大批顾客从中东各国涌进这座沙漠之城,购物、进货。 刘昌的地毯越来越好卖,生意火爆。他把隔壁的两间商铺租了下来,扩大店铺。不久,他又租了更多店面,渐渐成为龙城最大的几家地毯商铺之一。“很长时间里,中东和非洲只有迪拜有中国城,我们生意很好做。”生意最好的时候,他一个月的营业额超过100万迪拉姆。不过,这是2015年以前的事情了。 孤独无援 根据中阿两国签订的17年备忘录,龙城市场头3年免租。不过,商户们并没有享受到免租优惠,每户反而交了5万迪拉姆租金。 当龙城的商人知道真相之后,开始与郝峰负责的分拨中心对话、谈判。这让阿联酋政府有机可乘,使分拨中心撤出龙城,由阿方接管。 2009年,中国分拨中心撤出龙城,将管理权转让给迪拜国有企业纳克希尔集团。
从此之后,龙城的中国商人彻底失去了来自官方的依靠,在海外独自生存。在这之后,出现了多次维权行动,中国商户很难得到官方的有效帮助。 “民企,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在海外很艰难的。没人管,就像没娘的孩子一样。”商人李文叹息在龙城的民营企业只能自生自灭。 中国贸促会海湾地区代表处总代表张喜进称,因为民营企业是自发过来,总领事馆对民企的安全和经营问题,比如合约纠纷,不得干涉,“因为你出来是投资的,投资就有风险。” “在国外有不少项目就像借壳上市,就弄了一个仓库,简单装修,就成为了一个市场,其实主要是为了拿国家的补贴,套国家的钱。”龙城一期商人龙凤介绍,不少政府领导的关系人拿空壳项目,到境外向华人招商,拿着合同回来,写一份报告,就变成境外投资,然后去领国家补贴。他称自己在迪拜曾差点这样被人忽悠。 2009年,纳克希尔集团接手龙城管理权后,立即提高龙城商铺租金。这引得中国商户不满,集体前往纳克希尔总部抗议。迫于压力,纳克希尔最终承诺3年不涨租。2013年开始,业主决定每年涨租5%。2015年,纳克希尔通知商户,当年租金涨幅为20%,称涨租已经获政府批文。中国商户又集体前往迪拜政府部门投诉。迪拜土地局否认有批文存在。纳克希尔不得已开始和商户一一谈判,租金涨幅降至5%至15%不等。 往日的好时光已经远去。 在迪拜,存在着大大小小十几家商会。不过,他们甚少为中国企业说话,在龙城商户过往多次与纳克希尔的交涉中,很少看见他们的身影。“(那么多商会会长),就是想要个光环,回国以后好看,方便办事。”龙凤介绍。龙城一名广州商人则透露,各省对于境外投资的华人企业都会有一定的补贴,但很多时候都落入商会甚至会长的腰包。比如迪拜广州商会,每年补贴30万元,几乎都用来请客接待。 如今,就像龙城的很多商户一样,刘昌的地毯生意已经一年不如一年。过去每个月过百万的营业额,到2016年已经降至每个月10万迪拉姆左右。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三国群英传2
- 下一篇:炎亚纶为什么不红了过气了在台湾很厉害吗?为什么大家都怕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