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足不出户的紫禁卫士:不少人连毛主席纪念堂都没去过(2)

    站在大殿前的哨兵同样是故宫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天执勤中问路的,其中不乏外籍游客。为了能够流畅交流,同时展现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战士庞笑非闲暇时,把《新概念英语》当成休闲读物,一有时间就背单词。每天收操后,对着古老的红墙背英语单词成了他的必修课。

    如今,在故宫工作人员的专业指导下,中队拥有自己的英文版“礼貌用语100句”“问路答疑100句”。官兵们都能熟练用英语说出故宫最基本的路线图。“我们站在这里,代表的是国家形象,代表的是中国军人的形象。”排长唐鹏程说。

    学习外语的同时,中队官兵们也在学习故宫的历史。他们走过紫禁城的每一座宫殿,都能说出它们的故事。

    张辰是中队里的第一代故宫讲解员。最初关于故宫的典故,张辰是在导游口中听到的。执勤时,各个旅行团的导游一边讲解一边在张辰面前走过,那些只言片语的故事让他对故宫的历史产生了兴趣。于是,中队图书馆里的书被他翻了个遍。

    像张辰一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列兵王楠把讲解词背得滚瓜烂熟。春节期间,一个年轻母亲带着孩子游玩,小朋友拿着地图跑到他的面前,问他乾清宫的故事。听完王楠熟练又生动的讲解,小孩子高兴地一边鼓掌一边说,“叔叔,你真厉害”。

    “故宫的历史也活在我们身上。”王楠说。

    生活在红墙黄瓦的紫禁城,历史早已融入中队官兵的生活。如今中队居住的营房是袁世凯修建宝蕴楼时警卫排住过的,旁边的宿舍是御马厩,院子里的黑枣树也有600年的历史。大家常开玩笑说,自己是住在文物里。

    每天下午清场后,故宫里的空地就成了中队的训练场所,繁重的执勤任务下,官兵们也始终坚持体能训练。

    夕阳洒在辉煌的琉璃瓦上,太和殿前广场安静广阔,只有风声和官兵们出拳的声音。这是贺磊刚最喜欢的画面,总能让他忘了疲惫。只要想到这样被自己守卫着的故宫,贺磊刚就会笑:“从心里觉得故宫太美了,执勤不辛苦,因为我太喜欢她了。”

    张辰喜欢看阳光映着金水河里故宫的倒影,“那一幕宁静祥和,心里只希望国家太平”。

    每个战士都有自己喜欢的故宫故事。张银喜欢讲起金銮殿后出水的龙头,在别人眼中也许不起眼,他却知道,“那就是水龙头的来历”。贺磊刚喜欢角楼的结构,每次跑操经过,他总在想象,支撑着这座没有一根钉子的古建筑上的楔子究竟是什么样的。

    太和殿前哨位旁的镀金缸、乾清门前与哨位并肩而立的青铜狮子、每天出操跑过的金水河……这些触手可及的文物是中队官兵日常聊天时谈论的主角。《故宫100问》里的故事被他们编成问答题解闷。官兵们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宫殿、每一个院落,每次在为游客指路时,他们的脑海里会立即拼出一副“3D地图”。

    “足不出户”的“紫禁卫士

    尽管守卫着最著名的名胜古迹,居住在北京城的最中心,故宫中队的官兵们却几乎没有逛过北京。来了6年,贺磊刚从没有去过颐和园,唐鹏程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天安门广场。整个中队集体行动的活动范围最远只到过西单,不少战士甚至连毛主席纪念堂都没有去过。

    任务繁重、没有时间是中队官兵“足不出户”的主要原因。

    今年春节,“故宫过大年”与“上元之夜”接连两个活动,让官兵们忙得连轴转。节日期间的晚上,贺磊刚和战友们需要登上天安门城楼执勤站岗。那是农历猪年的第一个圆月,当月光照亮了故宫角楼,看着北京城的万家灯火,游客举家前来游玩过年,贺磊刚突然有些想家。

    他已经7年没有回家过年,每逢节日阖家团圆的日子,都是中队官兵最忙的时候。入伍以来他唯一一次与家人春节团聚是在2018年。母亲千里迢迢探亲来到故宫,正好赶上贺磊刚上哨,只能远远地站在角落望着他。为了防止出现秩序混乱,贺磊刚的注意力全部在游客身上,甚至没有多看母亲几眼。

    两个小时的执勤站岗时间,贺磊刚的母亲就在旁边陪了他两个小时,交班后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瘦了”。分别的那天,贺磊刚望着渐行渐远的母亲,站在哨位上郑重地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一家不圆万家圆。”看着城墙下热闹的人群,每一名“紫禁卫士”都会在心里这样告诉自己。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