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社区共有四千四百多户居民,一万四千余人,近百栋建筑,办公区和住宅区混合交错,居住人口多,最初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普遍淡薄。院内管理主体多,组织相对松散,难于集中统一管理。复杂的现状客观上增大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困难程度。自今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社区在北下关街道指导下,坚持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工作。在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第一批)评选中,北下关街道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社区与中国气象局社区,荣获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从最初的冷漠拒绝,到后来的理解支持,农科院社区书记李敬双见证了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从“萌芽”到“升温”直至最终形成“新时尚”的全过程。
“垃圾分类有法宝,三五联动是妙招。”李敬双表示,垃圾分类,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社区拥有一个全新的名字“三五联动”。
“三”:就是社区、物业和院巡逻队开展的“三方联动”
“五”:就是居民最熟悉的“悦享初心”、“悦享阳光”、“悦享议事厅”、“悦享健康”和“悦享文化”组成的“五悦绿动”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垃圾分类遇到“三五联动”会有什么美好的事情呢!
一、街道党建引领、精准施策
垃圾分类工作前期,针对中国农科院社区垃圾桶站多、居民分类自觉性不足等问题,北下关街道突出党建引领,强化整体联动。依托农科院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平台机制,向驻区单位及“两新”组织党组织发布倡议书,号召基层党组织积极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提高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
针对农科院社区桶站盯守人员力量薄弱的问题,北下关街道督促社区专员压实责任、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对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深化联络、深入指导、深度参与。此外,针对农科院社区户数较多、物业工作不到位等问题,街道主要领导与驻区单位领导开展高位协调,争取配合支持,强化力量统筹,确保街道整体垃圾分类工作高效对接、全面落实。
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莉调研中国农科院社区垃圾分类工作
北下关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凌志带领街道领导班子走访中国农业科学院
双方围绕加强院地交流合作、深化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等方面进行深入座谈
北下关街道办事处主任周建瓴带队走访中国农业科学院
北下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谢清调研指导农科院社区垃圾分类“撤桶建站”
北下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吕胜杰参加农科院社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活动
二、“三方联动”——“社区+单位+物业模式”多方共赢,共治共享最大化
“垃圾分类并不只是街道在推动,而是社区、物业、单位等力量都加了进来,构建起政府与社会共治的格局”。垃圾分类工作开始以来,中国农科院社区坚持与物业中心、驻区单位紧密配合,多重发力,起到了相互助力的作用,垃圾分类工作达到了1+1+1>3的效果。社区联合物业及院巡逻队三方力量,开展日常巡查机制,确保垃圾分类驿站“开时有人管,关时有人清,时时有人查”,做到了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大大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效率。疫情期间,社区通过组建垃圾分类微信工作群,及时协调驻区单位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并通过单位传递给每一位职工,使大家从自身做起,在办公室做好垃圾分类。
此外,在购置垃圾桶、建设分类驿站、加派物业保洁员值守等方面,农科院以及科技部物业共投入资金约38万元。物业保洁员也全体出动,增加了垃圾桶的清运和清洁频次,避免了产生异味、蚊虫、影响居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