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变时尚,蓝印花“土布”在抖音直播间被“秒光”

时尚
时尚
2021-06-17 15:48
来源:互联网

  天蓝云白,海蓝浪白……蓝白之色,就像是大自然的本初之色。

  南宋匠人们用蓝草,把天和海的颜色印染在棉布上,代代流传,终在明清成为了人间最常见的颜色。蓝印花布制作的襁褓、衣物、被面……从出生到嫁娶到去世,伴随着普通百姓们度过一世的时光,也获得了“衣被天下”的赞誉。

  一件蓝印花布,在染色时由绿变蓝、由蓝转青,不断氧化不断颜色加深;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又逐渐磨损褪色,却因沾染生活气息而愈发清美。外国友人曾对吴元新说:“蓝印花布是有生命的”。

  身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多年来,吴元新辗转21个省份,收集来近5万件蓝印花物件。对着这些千姿百态的蓝印花布,吴元新对艺术大师张仃所说的“清新之气,自由之气,欣欣向荣之气”,更是感受深刻。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蓝印花布的蓝白之色,能在人间重新“活”起来。

图片1.png

  土布洋布

  吴元新和蓝印花布打了一辈子交道了。

  从小开始,奶奶纺纱、母亲织布、父亲染色的画面,就是吴元新记忆里最深的底色。吴元新的家虽在江苏启东城区内,却是保有土地的地道农民。就像课本里典型的“男耕女织”家庭一样,吴元新的长辈们在江南土地上轮种着稻棉,衣食自给。

  直到上中学,吴元新才发现,原来城里的孩子穿的都是用“布票”买来的、机器纺织的“洋布”。再看看自己身上的“土布”,少年吴元新突然觉得有些自卑和不好意思。母亲安慰他:“这是我们自己织出来的布,我们只要穿得干干净净的,不比他们差。”懵懵懂懂的吴元新也就没有多想。

  1976年,吴元新初中毕业时,当地组织了一批原来从事印染的小业主,建立了一个蓝印花布的印染作坊,一边帮老百姓染布,一边做一些出口外贸的产品。

  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十六七岁的吴元新觉得自己纺纱、自己织布、自己印染,会是一份“好玩”的工作,于是第一个报名进入了印染作坊。但真正跟制作工艺打起交道来,才发觉每天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是多么枯燥无趣。更何况,在那个重工业更受重视、纺织业正在被机器替代的年代,手工印染实在不是什么让人向往的工作,甚至让吴元新有些“抬不起头”。

  吴元新打起了退堂鼓,觉得自己还年轻,不如趁早换一个工作。母亲同他说:“条条蛇都是咬人的。”哪个行业都不容易,都要付出,而“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学会了一门手艺,一辈子都能生存。

  吴元新把母亲的话听了进去,开始正视这份工作,沉下心学习。“当我真正学下去的时候,感觉有学不完的东西。我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染坊,最后一个出来的。”

  当时有客商来采购,吴元新和同事们穿着的确良“洋布”接待,客商反而穿着他们看不上的“土布”。但那些“土布”做成了衣服,穿在他们身上,怎么显得比“洋布”还时尚?吴元新心底想着:“土布”好像也不那么“土”嘛。

  一个人的传承

  1982年,在单位的支持下,吴元新考入宜兴陶瓷学校美术专业。3年学习中,吴元新没有和陶瓷结缘,反而因为从陶瓷等技艺上借鉴、琢磨蓝印花布的纹样创新,成为图案画得最好的学生。毕业后,吴元新留校教授图案设计,还带动学生们集思广益。他把设计出来的纹样寄回原来的印染厂里,给学生们换取报酬。

  1987年,全国第一家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在南通筹建,蓝印花布成为其中一项研究内容。吴元新应聘而归,一头扎在蓝印花布的纹样设计研究中。

  早在印染厂工作时,为了满足客商对纹样设计的要求,吴元新就经常走街串巷,或是通过亲朋好友联系,收集民间流传下来的蓝印花布实物,仿制纹样,再重新组合。

  有时他听到某地有蓝印花布,赶过去时,却是老人已经过世,生前吃穿用度的物品按照习俗一并都烧去了。次数多了之后,吴元新开始觉得有些不是滋味,一种对蓝印花布的情感和责任感悄然在心底发芽:要和时间赛跑,把民间流传着的蓝印花布都“抢”下来。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时尚      抖音      传统      直播间      印花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